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希腊化艺术、波斯艺术、佛教艺术都经由中亚进入中原。晋唐时期,外来的绘画技法对中国绘画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中国也对外来艺术进行着符合民族审美的选择和融合。 菩萨与女乐师,克孜尔石窟第171窟壁画,5-6世纪 「注:“天竺遗法”是印度传至中国的绘画技法,又称凹凸法。凹凸法是印度传统绘画技法之一,即在形象轮廓线条内通过深浅渐变的色彩晕染等方式产生一定立体感的画法。」 在南北朝时期,“天竺遗法”这一重要外来绘画设色技法和“曹衣出水”这一外来人物造型样式出现在中国的史书记载中。本讲座不仅通过图像学和文献学的论证,分析这一外来技法和造型样式的文化源头。同时论述佛教东传过程中,外来的画样和绘画技法对中国本土绘画产生了怎样的巨大影响,中国本土的工匠和画家如何对外来的造型语言和图像样式进行吸收和转化。 佛立像,北齐,震旦博物馆藏 「注:“曹衣出水”,是由北齐曹仲达创造的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图画见闻志》说其人物画,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衣披薄纱,又如刚从水中捞出之感。」 从六朝到盛唐,从“高古游丝”、“铁线描”到“一笔画”甚至“兰叶莼菜描”,从“衣服贴体”到“吴带当风”,从“远望有凹凸”到“赋色简淡”,中国秦汉以来的艺术传统在吸纳了丰富的外来艺术营养之后,在盛唐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艺术之花。这段在绘画领域发生的中外艺术之迁徙和融合,可以很好地向人们展示中国本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审美特征。 吴道子(传)《送子天王图卷》局部,10世纪 大阪市立美术馆 注:“吴带当风”是对吴道子人物画风格的概述。他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描摹对象的份量感和立体感,突出了人体曲线和自然的结合。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 本期白领之夜讲座,我们将开启“东方意趣”的新一季度主题,来自同济大学的胡炜老师将结合中国绘画技法的历史发展,来谈外来文化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以及晋唐时期中外艺术的迁徙与融合。 主讲人 胡炜,1995年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本科毕业;1998年华师大艺术系硕士研究生毕业;2002年华师大中文系博士毕业。2014年伯尔尼大学客座教授,2016年柏林洪堡大学“阿恩海姆”教席客座教授。作品入选第十二届、第八届全国美展、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等。主持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 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美术学科组责任教授、硕导;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协会员;柏林洪堡论坛博物馆中国艺术顾问。 活动介绍 主题:【白领之夜】艺术的迁徙与融合:谈晋唐时期外来艺术的汉化 时间:2021年12月17日(周日)19:00-21:00 地点:震旦博物馆1F多功能厅 主讲人:胡炜 老师 活动流程: 18:30-19:00 活动签到 19:00-20:00 讲座分享 20:00-21:00 自由参观 参与方式:活动公益免费,限额75人,需提前预约报名,识别以下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 扫码报名 线上直播:关注“震旦博物馆”视频号预约并观看直播。 温馨提示: 为了您的身体健康,请在来馆时准备好随申码出示给现场的工作人员,活动中全程佩戴好口罩并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谢谢配合!
1、本活动具体服务及内容由主办方【震旦博物馆】提供,活动行仅提供票务技术支持,请仔细阅读活动内容后参与。
2、如在活动参与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纠纷,双方应友好协商沟通,也可联络活动行进行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