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有“一支歌”、“一本书”的说法。“一支歌”即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一本书”就是艾思奇的《大众哲学》。 时值动荡革新的年代,也是左翼思想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而上海则是左翼文化的中心。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白色恐怖”笼罩,再加上连年内战,天灾人祸,经济破产,更不用说失学、失业的威胁,身处这样的社会,很多人产生了苦闷、疑问和焦虑,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和国家的出路。 正在《申报》和《读书生活》杂志都担任要职的艾思奇,每天都能收到读者的来信,内容大都充斥着面对这样的时代而特有的消极情绪。 艾思奇认为,要帮助广大青年看清国家的正确道路,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必须帮助他们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引导和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哲学。 艾思奇(1910年-1966.3.22)。图为艾思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讲《社会发展史》。 借助杂志编辑的身份,艾思奇很快发表了一系列通俗易懂的哲学文章,这些文章最后在1935年12月结集成书,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到1938年,《大众哲学》已出了10版。到1948年,已出到第32版。可见《大众哲学》在广大群众中的影响极大。 《大众哲学》之所以能受到普遍的欢迎,就在于它的文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思想敏锐,文笔明快,联系现实,抨击时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成了一本脍炙人口的畅销书。 作为影响了几代人的哲学读物,《大众哲学》的魅力究竟在哪里?艾思奇是如何做到这一成就的?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对大众产生持续影响,辩证法更是写进了中学课本。4月17日下午,中大哲学系教授谭群玉作客学而优书店,讲述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新青年的哲学启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历程中领略其奥义。 活动信息 谭群玉 主讲人 中山大学史学博士,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双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秘书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理事。 研究方向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史、西方思潮东渐与中国政治和社会转型。已在《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近代史研究》《思与言》(台北)等多学科高级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相关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华读书报》《解放日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哲学动态》《社会科学文摘》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年度报告》等报刊杂志图书推荐编摘或全文收录。主持并编辑出版了6册近5百万字的《岑春煊集》。荣获过教育部社科优秀成果集体二等奖一次,省级社科优秀成果集体一等奖两次。 「学术季·开卷广州」第115期 《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启蒙 -时间- 2021年4月17日(周六) 下午15:00 -地点- 学而优书店4楼多功能厅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93号) 主办:广州市社科联 承办:学而优书店
然而,大多数中国人对哲学并不感兴趣。这一方面与受教育的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与中国人的实用主义也有很大关系。对此,艾思奇决心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用深入浅出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众写哲学,使抽象、深奥的哲学具体化、通俗化、大众化,让人民群众能够认识、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更重要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中,艾思奇有开创之功,《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的典范之作。
《大众哲学》在国民党统治区、沦陷区、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它的影响下,许多青年接受了共产党的革命意识形态,走上了革命道路。
1、本活动具体服务及内容由主办方【学而优书店】提供,活动行仅提供票务技术支持,请仔细阅读活动内容后参与。
2、如在活动参与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纠纷,双方应友好协商沟通,也可联络活动行进行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