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生而为人,我的绝望与反抗——《明暗之间:鲁迅传》共读 |思南经典诵读会第164期

2021年10月15日 19:00 ~ 2021年10月15日 21:00

收起

活动票种
    付费活动,请选择票种
    展开活动详情

    活动内容收起

    图片

    10/15

    思南经典诵读会

    生而为人,我的绝望与反抗

    《明暗之间:鲁迅传》共读


          同样的肉身,飘摇的世界,他如何从绝望中生出了言说的勇气?无法踏进光明亦无法退回黑暗,他如何于大时代的夹缝中艰难安放自身?鲁迅诞辰140周年之际,让全新传记带你重新认识一下置于“明暗之间”的他,沉浸式闯入觉醒年代。


    图片

    著者:[日]丸尾常喜

    译者:陈青庆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在《明暗之间:鲁迅传》中,日本鲁迅研究的集大成者丸尾常喜,以鲁迅生活过的城市为线索展开论述其一生,通过对大时代氛围的捕捉还原鲁迅的内心变化,从而品鉴名作的背后故事,深入触达其思维结构和精神世界。


         丸尾常喜的语言风格明白晓畅,描绘出鲁迅面对原生家庭的束缚、留学生活的寂寞、职业生涯的苦闷、朋友的离世、兄弟的反目、包办婚姻与真切爱情的纠结时,所拥有活生生的软弱和痛苦。你可以看到“斗士鲁迅”形象背后生而为人的种种具体困境,以及他如何从这种困境中突围,生长出勇气。


         10月15日(周五)晚,《明暗之间:鲁迅传》责编薛羽,将在思南书局带读者重识多面而矛盾的鲁迅,品析其生而为人的绝望与反抗。

    图片

    时间:10月15日 19:00-21:00

    地点:思南书局

    嘉宾:薛羽


     嘉宾简介 


     图片

    薛羽,文学博士,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编辑,译有《民族与美学》等。



    诵读篇目



    绍兴P28-30

    (《二十四孝图》)书中基本都是孝子精诚所至,感天动地,化不可能为可能的故事。

    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郭巨埋儿”的故事。绘图旁附上了这样的说明:“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 “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多年后,鲁迅这样描述自己听到这个故事时的心境: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二十四孝图》,1926)

    虽然收录了《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等文章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文集,是步入中年的鲁迅对自己从幼年至青年的体验所做的回顾,但该书通过一个人从幼年时期的家庭生活到辛亥革命前后的体验,生动地呈现出中国近代历史的巨大变化。我们能够在个体的历史中清晰地品读出民族历史的缩影。对鲁迅而言,这是他在试图确认自己诞生于旧社会的历史。然而,书中所描绘的往事是鲁迅在写作时整理和读取的体验,所以我们或许不能原封不动地接受鲁迅的说法,譬如鲁迅说自己因此对当孝子的计划彻底绝望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少年意气的鲁迅对画册的渴望,让他很早就接触到“孝”这一最高道德的重大缺陷,以及这种缺陷最终指向的毫无人道的残酷。作为孩童的鲁迅,恐惧而痛苦地体会到,这一辈的大人能向孩子呈现的就只有这种道德。倘若换成画册来说,大人们能提供的画册就只有这一种。而这是《二十四孝图》的赠送者万万没有想到的。


    仙台P76-77

    过了元旦,1906年寒假过后进入第二学期,鲁迅的课程新增加了一门细菌学。课堂上常用幻灯片展示细菌的形态。授课提早结束时,偶尔会放一些风景或时事的幻灯片。由于当时日本刚赢得日俄战争的胜利,所以有很多关于日俄战争的新闻幻灯片。鲁迅因此看到一个被日军俘虏的中国人双手反绑、将要被砍头的画面。被处死的男人四周围着的,同样也是中国人。根据解说,正要被斩首的是一名“俄探”,也就是为俄国军队做间谍的中国人,而围在他四周的都是看热闹的中国人。他们都是健壮的体格,而神情是一样的麻木。在遥远的仙台,站在日本同学之中的鲁迅看到的便是这样的情景。这件事又被称为“幻灯片事件”,而此时冲击鲁迅的情绪与“试题泄露事件”时并不相同。这是同胞被确确实实杀害的屈辱性情景。然而,鲁迅感受到的可能不仅仅是屈辱和愤怒。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被残杀的同胞周围,鲁迅不得不看到其他同胞们麻木不仁的神情,他们似乎并没有对被杀者的屈辱感同身受,这表明他们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性感情。这并不意味着鲁迅对作为施害者的日本人毫不愤怒。但对他而言,同胞们招致屈辱的状态才是他不得不追问的对象。此时笼罩在鲁迅心头的,恐怕是一种始终伴随着愤怒和屈辱的深沉悲愤,以及作为人的羞耻感。在之后鲁迅的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反复观察到同样的结构和意识。鲁迅之所以选择在《〈呐喊〉自序》中用“幻灯片事件”来说明自己弃医从文的转变,是因为这正是他文学根源的原初场景。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呐喊〉自序》

    鲁迅当时的观点是,必须改变国民的精神状态。换言之,对于被强加的屈辱,中国人必须重拾敏锐的感觉以及对彼此的同情心,中国人必须成为人,而不是被压迫、被割裂的奴隶。


    北京P138-139

    鲁迅为什么会提笔呢?其后的一段话阐述了他当时的内心波动。

    “昨日下午,孙伏园对我说,‘可以做点东西。’我说,‘文章是做不出了。《一个青年的梦》却很可以翻译。但当这时候,不很相宜,两面正在交恶,怕未必有人高兴看。’晚上点了灯,看见书脊上的金字,想起日间的话,忽然对于自己的根性有点怀疑,觉得恐怖,觉得羞耻。人不该这样做,——我便动手翻译了。

    武者小路氏的《新村杂感》说,‘家里有火的人呵,不要将火在隐僻处搁着,放在我们能见的地方,并且通知说,这里也有你们的兄弟。’他们在大风雨中,擎出了火把,我却想用黑幔去遮盖他,在睡着的人的面前讨好么?”

    如下文所述,《狂人日记》本身就表明了引导鲁迅脱离沉寂的东西,与这篇译者序中呈现的心理过程十分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席卷全球。日本的“大正民主”和“白桦派”的文学运动均与这一潮流有关。实际上,《新青年》与这种世界浪潮也不无关联。《一个青年的梦》发表时,小牧近江正在法国参加“光明运动”,该运动由巴尔塞等人发起,以和平与人类解放为目标。小牧近江读了剧本十分感动,归国后到日向的“新村”拜访武者小路实笃。众所周知,后来的“播种人”运动就是由此而来。仅从这部作品,我们就能看出当时跨越海洋、彼此呼应的人道主义交流。

    可以说,冲击鲁迅内心的是一种耻辱意识,为了自己对铁屋中的沉睡者们置之不顾而耻辱,为了自己与沉睡者们一同保持沉默而耻辱。有人在暴风雨中举起火把,高声呐喊,这群人的存在照见了这种耻辱意识,它反复侵袭着鲁迅,暂且唤醒了作家鲁迅。


    P192-194

    许广平用坚定而率直的话语向鲁迅提问,鲁迅坦然回应。鲁迅的信与其说是回答,毋宁说是在坦率地讲述自身的烦恼和踌躇,通俗易懂地阐释自己的思想,从而为了解这一时期鲁迅的内心生活留下宝贵的资料。

    你好像常在看我的作品,但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其实这或者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并未一定的确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所以我想,在青年,须是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亦自卫,倘荆棘非践不可,固然不得不践,但若无须必践,即不必随便去践,这就是我之所以主张“壕堑战”的原因,其实也无非想多留下几个战士,以得更多的战绩。(《两地书》四,3 月)

    其实,我的意见原也一时不容易了然,因为其中本含有许多矛盾,教我自己说,或者是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罢。所以我忽而爱人,忽而憎人;做事的时候,有时确为别人,有时却为自己玩玩,有时则竟因为希望生命从速消磨,所以故意拚命的做。此外或者还有什么理由,自己也不甚了然。但我对人说话时,却总拣择那光明些的说出,然而偶不留意,就露出阎王并不反对,而“小鬼”[意为阎王的手下,是鲁迅给许广平起的昵称]反不乐闻的话来。总而言之,我为自己和为别人的设想,是两样的。所以者何,就因为我的思想太黑暗,但究竟是否真确,又不得而知,所以只能在自身试验,不敢邀请别人。(《两地书》二四,5 月)

    “个人主义”一词,是二人的往来书信出版成《两地书》时修改后的结果,原信写的是“个人的无治主义”。鲁迅在另一篇文章中阐明了他对这个词的理解,即“人生的目的只在于获得个人的幸福与欢娱,此外生活上的欲求,全是虚伪”(《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1921)。此时的他不禁感到,“个人主义”如同间歇泉一般从身体里喷涌而出。至少在这一时期,鲁迅并非没有机会埋头于文字史和文学史的研究,去追求大学教授之类的地位。凝缩在《狂人日记》结尾“救救孩子”一句中的自我牺牲立场(这是鲁迅的进化论),不但得不到回报,甚至会因背叛的打击而受伤,难免会产生裂痕。与二弟周作人之间发生的不幸决裂,便是其中之一。类似的小事在他的公共生活中和私下里肯定屡屡发生,一定有很多双好奇的眼睛对他与妻子朱安的关系追根究底。正如后面会提到的,时代本身也在发生重大转变。进化论对鲁迅而言,是一种贯穿社会与个人、全身心投入的生存方式。当这种进化论从根本上发生动摇,鲁迅便将裂痕产生时身心的痛苦扭曲凝结成一首散文诗。


    上海P246-248

    这一年8月,鲁迅借美术教师内山嘉吉(内山完造的弟弟)到访上海的机会,请他为一八艺社(木刻社团)的成员们举办为期一周的讲习班,自己担任翻译。木刻是在鲁迅的提倡下迅速普及的一个领域,它取得的成就在中国现代美术界首屈一指。这一年,刚刚从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科毕业的增田涉,经内山完造的介绍与鲁迅相识,听鲁迅讲授《呐喊》《中国小说史略》等作品。自3至12月末回国的十个月时间里,增田涉几乎每天下午都会在拉摩斯公寓的鲁迅家待上几个小时。增田涉写道:“因为逮捕令的缘故,他[鲁迅]没有走到唯一一扇临街的窗户前,以免别人得知他住在这里。上海的夏天很热。到了休息时,我会拿一把椅子坐到窗前乘凉,同时俯看街上的往来车马以消除疲惫,但他绝不会靠近窗边,总是坐在离窗约三尺远的里面,防止有人从楼下街道仰头望见自己的身影。”(《鲁迅的印象》)据增田涉说,此时鲁迅一个月的必需花销是400元,其中生活费200元,购书款100元,寄往北京的生活补贴100元。增田涉与佐藤春夫合译的《鲁迅选集》(岩波文库)出版于1935年,同年赛棱社(Siren,东京)也出版了《支那小说史》,装帧精美得令原作者惊叹。

    同样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开始直接以武力侵略中国。国民政府对此采取不抵抗政策,只是向国际联盟提起控诉,还容许翌年(1932)3月“伪满洲国”的成立。这一年,鲁迅等人严厉批判作为国民党御用文学的法西斯“民族主义文学运动”,挫败了国民党政府在文学上的野心。

    1932年1月28日,上海爆发了“一·二八”事变。面对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国的十九路军顽强抵抗,战争持续了三个月。由于拉摩斯公寓遭到枪击后受到日军的搜查,鲁迅仅带了寝具和几件衣物便到内山书店躲避,但日本自警团横行霸道,十分凶险,于是数日后鲁迅就转移到内山书店在英租界的一家分店,在那里待了一个多月。其后,鲁迅一家因周海婴得麻疹而转移到大江饭店,此次避难时间长达50天,回家时已是3月19日,在内山书店的生活尤为紧张,“呆蹲在楼上斗室中,照顾着孩子们[鲁迅三弟周建人的家人也在一起]不声不响,不哭不闹地度日如年。而耳边的枪炮声,街头沙袋堆旁边守卫[日本人]踱步声……历历可闻”(许广平,《鲁迅回忆录》)。


    举报活动

    活动标签

    最近参与

    • tcda
      收藏

      (3年前)

    • 宋捷
      报名

      (3年前)

    • 淘漉
      报名

      (3年前)

    • 王丽丽
      收藏

      (3年前)

    • 浩然
      收藏

      (3年前)

    • 孙宇
      收藏

      (3年前)

    您还可能感兴趣

    您有任何问题,在这里提问!

    为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评价信息将在审核通过后显示,请规范用语。

    全部讨论

    • oak 3年前 0

      请问能退票吗?临时有活动无法参加

    活动主办方更多

    上海世纪朵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世纪朵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世纪朵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上海世纪出版集 团成立的全资子公司,是推进集团“双轮驱动”发展战 略的最新业务板块。公司将在城市的商区、园区、学 区、社区打造一批集书房、讲堂、展厅、会场、文苑、客 厅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新型阅读文化空间,并以“朵 云书院”为核心品牌,快速形成门店连锁。 公司已相继开业四家门店:朵云书院广富林店、思南 书局、大世界店和舞蹈中心店,并成功举办思南书局 快闪店。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活动到朋友圈

    免费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