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M·图灵(Alan M. Turing)提出的“机器能思考吗?”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正如他于1950年发表于哲学期刊《心智》(Mind)的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所说,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回答什么是“机器”与“思考”。图灵借由“模仿游戏”对智能个体的体现作出了界定。然而,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人们对“智能”的定义依然争论不休,主要体现在马文·闵斯基(Marvin Minsky)为代表的MIT人工智能实验室所支持的符号信息处理方式与休伯特·L·德雷福斯(Hubert L. Dreyfus)基于海德格尔现象学概念所提倡的情景方式(situated approach)之间的分歧。本次读书会将着重关注两篇文本,分别为《计算机器与智能》以及休伯特·L·德雷福斯与斯图尔特·E·德雷福斯(Stuart E. Dreyfus)的《造就心灵还是建立大脑模型:人工智能的分歧点》(Making a Mind VS. Modeling the Brain: AI Back at a Branchpoint)。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将作为此次读书会导师,带领活动参与者们从哲学角度解析这两篇文本所涉及的关键概念,从中梳理人工智能发展史中的核心议题,并重思这一理念的本质。
造就心灵还是建立大脑模型:人工智能的分歧点
Making a Mind VS. Modeling the Brain: AI Back at a Branchpoint
休伯特·L·德雷福斯&与斯图尔特·E·德雷福斯
Hubert L. Dreyfus & Stuart E. Dreyfus
发表于麻省理工学苑出版社出版的《代达罗斯》(Daedalus)期刊,第117卷,第1期,1988。
计算机器与智能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艾伦·M·图灵
Alan M. Turing
发表于牛津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心智》第59卷,236期,1950。
以上两篇文本收录于玛格丽特·博登(Margaret Boden)所编撰的《人工智能哲学》(The Philosoph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其中文译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读书会期间将主要阅读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