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智能”读书会系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新展“人工智能的兑现:解脱”期间企划的平行活动,以进一步探讨展览中提及的人工智能之实现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在人们对其无尽的想象之中新视野出现的可能性。艾伦·M·图灵(Alan M. Turing)提出的“机器能思考吗?”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正如他于1950年发表于哲学期刊《心智》(Mind)的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所说,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回答什么是“机器”与“思考”。图灵借由“模仿游戏”对智能个体的体现作出了界定。然而,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人们对“智能”的定义依然争论不休,主要体现在马文·闵斯基(Marvin Minsky)为代表的MIT人工智能实验室所支持的符号信息处理方式与休伯特·L·德雷福斯(Hubert L. Dreyfus)基于海德格尔现象学概念所提倡的情景方式(situated approach)之间的分歧。本次读书会将着重关注两篇文本,分别为《计算机器与智能》以及休伯特·L·德雷福斯与斯图尔特·E·德雷福斯(Stuart E. Dreyfus)的《造就心灵还是建立大脑模型:人工智能的分歧点》(Making a Mind VS. Modeling the Brain: AI Back at a Branchpoint)。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将作为此次读书会导师,带领活动参与者们从哲学角度解析这两篇文本所涉及的关键概念,从中梳理人工智能发展史中的核心议题,并重思这一理念的本质。
造就心灵还是建立大脑模型:人工智能的分歧点
Making a Mind VS. Modeling the Brain: AI Back at a Branchpoint
休伯特·L·德雷福斯&与斯图尔特·E·德雷福斯
Hubert L. Dreyfus & Stuart E. Dreyfus
发表于麻省理工学苑出版社出版的《代达罗斯》(Daedalus)期刊,第117卷,第1期,1988。
计算机器与智能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艾伦·M·图灵
Alan M. Turing
发表于牛津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心智》第59卷,236期,1950。
以上两篇文本收录于玛格丽特·博登(Margaret Boden)所编撰的《人工智能哲学》(The Philosoph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其中文译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读书会期间将主要阅读中文版。
活动报名成功后,文本将发送至您的邮箱。
徐英瑾,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重大社科项目“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首席专家。曾在意大利与美国各自进修一年。他在这五年中(以及稍早的一些时候)累计获得两次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各一次),以及2次全国高等院校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2009年;二等奖,2015)。在2009年他被上海市委宣传部下属的东方学社评为“上海十大社科新人”,这是当年上海哲学界唯一入选者。同时,他至今依然是上海哲学界目前唯一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获得者(2006年获奖)。获奖的论文《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200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8万字)是汉语哲学界第一部(至今也是唯一一部)专门讨论维特根斯坦从其早期立场转向晚期立场之转型过程的专著。代表作《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与人工智能哲学的对话》(76万字,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是国内目前最全面深入的关于人工智能哲学的研究著作。目前徐英瑾还任中国知识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2018年担任“世界哲学大会”人工智能分会场主席。
图片来源:
http://philosophy.fudan.edu.cn/64/8f/c14253a222351/page.htm
本活动由主办方委托【活动行】票务代理,具体服务及内容由主办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提供,请仔细阅读活动内容后报名。
本活动由「活动行」为您开具发票,如需发票,请登录活动行APP提交申请,活动行将在活动结束后7日内为您开具电子发票并发送至您的邮箱。
本活动不支持退款,由于活动门票非普通商品,其承载的文化服务具有时效性、稀缺性,不支持退换。
如您在活动参与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纠纷,双方应友好沟通、协商解决,您也可联络活动行客服进行协助。
针对虚假活动、内容侵权等行为,欢迎举报;一经核实,活动行有权进行账号管控或内容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