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字伯涵,号涤生,湘乡县人。道光十八年中进士,由侍讲升兵、吏、礼、刑各部侍郎。
咸丰二年母丧丁忧,咸丰三年奉诏帮办湖南团练,建军衡州。咸丰四年出师东征,捷武昌,败湖口,僵持九江、困处南昌。
咸丰七年初丁父忧。咸丰八年援浙、援闽,三路援皖。咸丰十年署两江总督,荐左宗棠援浙,李鸿章援苏,曾国荃主攻江宁。
咸丰十一年陷安庆,督办东南军务,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同治三年攻陷天京,赐封一等侯爵,赏戴双眼花翎。
曾国藩
道光十四年,曾国藩进入岳麓书院,赶上“大比”,八月举行乡试,考中第三十六名举人。
道光十八年,曾国藩参加京城会试,经道光皇帝核准,确定全国各省共取中一百八十二名贡士;参加殿试,取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岳麓书院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读易
门上陈升一言不合而去,故余作傲奴诗。现换一周升作门上,颇好。余读《易·旅卦》“丧其童仆”。象曰:“以旅与下,其义丧也。”解之者曰:“以旅与下者,谓视童仆如旅人,刻薄寡恩,漠然无情,则童仆亦将视主上如逆旅矣。”余待下虽不刻薄,而颇有视如逆旅之意,故人不尽忠。以后余当视之如家人手足也,分虽严明而情贵周通。贤弟待人亦宜知之。
读史
“余生平好读《史记》、《汉书》、《庄子》、《韩文》四书”
“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于当时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读史戒除傲气
“自好之士多讲节气,讲之不清,则流于傲而不自觉”。
读史修身
细思古人修身、治人之道,不外乎前此所见之‘勤、大、谦’。勤若文王之不遑;大若舜、禹之不与;谦若汉文之不胜。而‘勤、谦’二字,尤为彻始彻终,须臾不可离之道。勤所以儆惰也,谦所以儆傲也。勤能且谦,则大字在其中矣,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千古有道自得之士,不外一‘谦’字。吾将守此二字以终身。
写给儿子纪泽、纪鸿 书信
“尔拟于《明史》看毕,重看《通鉴》,即可便宜看王船山之《读通鉴论》,尔或间作史论或作咏史诗”。
“窃以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资治通鉴》。其论皆折误至当,开拓心胸。如因三家分晋而论名分,因曹魏移祚而论风俗,因蜀汉而论正闰,因樊、英而论史名实,皆能穷物之理,执圣之权。又好叙兵事所以得失之由,脉络分明;又好详名公巨卿所以粗兴家败家之故,使士大夫怵然知戒,实六以外不刊之典也。”
“二十三史除班、马外,皆文人以意为之,不知甲仗为何物,战阵为何事,浮词伪语,随意编造,断不可信,仆于《通鉴》中之不可信者皆用笔记出矣。阁下与之至交,须劝之尽弃故纸,志从事于点名、看操、查墙子诸事也”。
读老庄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老庄之旨,以此为最要,故再三言之而不已。南荣朱赢粮至老之子所。老子曰:“子何与人偕来之众也?”国藩每读之,不觉失笑。以仲尼之温、恭、俭、让,常以周公才美骄吝为戒。而老子犹曰:“去汝之躬矜与容智”,虽非事实,而老氏之所以恶于儒术者,举可知已,庄生尤数言此。吾最爱《徐无鬼》篇中语曰:“学一先生之言,则暖暖姝姝,而私自悦也。”又曰:“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末有不得人者也。”
《答刘蓉》
国藩既从数君子之后,与闻末论,而浅鄙之资,兼嗜华藻,笃好司马迁、班固、杜甫、韩愈、王安石之文章,日夜以诵之不厌也”。
分享嘉宾:曾景运
曾国藩系列演讲计划
家书奏稿
识人用人
安庆之战
天京之战
两江总督
直隶总督
天津教案
办理洋务
1、本活动具体服务及内容由主办方【拙诚书院】提供,活动行仅提供票务技术支持,请仔细阅读活动内容后参与。
2、如在活动参与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纠纷,双方应友好协商沟通,也可联络活动行进行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