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去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2023—2025年国内旅游提升计划》,在“强化旅游公共服务效能”部分指出,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大力推动博物馆等文博场馆数字化发展,加快线上线下服务融合。
在此背景下,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R/VR、5G移动互联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在展示场景上逐步实现了文物信息的可视化传播、原生情境的具象化重构与观展体验的沉浸式营造。
作为文化和科技融合生态大会的重要同期活动之一,10月23-24日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恩剧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数字化大会、文博创新赋能业态大会将隆重举行。前者以“数字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主题,邀请来自陕西文物局、甘肃文物局、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成都市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标杆单位的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围绕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文化遗产内容的智能挖掘与转换、文化遗产的智慧管理和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等核心话题共同探讨数字化时代下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挑战与机遇,分享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与实践,推动“前沿科技+文化遗产”结合;后者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赋能文博”为主题,邀请全国大遗址博物馆馆长、文博行业领军企业负责人、南京市各家博物馆,共同探讨文博新质生产力和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新业态、新场景和新趋势。
“文化科技融合汇”将分享国内外博物馆数字化项目案例,抛砖引玉,以期能给各位带来思考启发。
以观众为核心 优化和再造参观环节
国家文物局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国庆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7488万人次。接待参观访问依然是博物馆服务观众的基本形式之一。因此,提升服务质量,吸引更多观众前来参观,对博物馆尤为重要。 故宫博物院的“智慧开放”项目通过实地调研及游客行为分析,将参观体验从“吸引—攻略—参观—关注—记忆”全方位提升。 在到达故宫前,观众可通过查询购买门票,了解故宫建筑和宫廷历史故事,启发旅行灵感,感兴趣的建筑可提前收藏至地图的收藏夹,便于实地游览查找,合理安排路线。 到达故宫后,观众可利用位置服务引擎,对最近的古建筑、展览等常用设施位置快速查询。5分钟更新一次的地图的舒适度功能实时展示故宫客流,既能提供路线参考,又有效疏导人群,避免拥堵造成的安全隐患,还能通过AR实景导航,查看宫殿内景、瑞兽3D模型,屋檐细部等。 全程陪伴的AI专属导游通过12万条故宫知识、观众问题的学习养成可进行文字、语音等多种形式交互,不仅为观众提供建筑讲解、导览服务,还有故宫知识百科、语音闲聊等多种功能。 在云南丽江古城,5G无人机智慧机库通过自动巡航、返航等功能为景区安全防控、指挥调度提供有力支撑;安徽黄山风景区通过实时客流监测、实时天气预测等,为游客打造一体化旅游服务系统…… 2023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同印发《关于加强5G+智慧旅游协同创新发展的通知》,其中提到2025年,我国旅游场所5G网络建设基本完善,5G融合应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5G+智慧旅游繁荣、规模发展。同年11月,“故宫博物院”小程序智慧开放服务项目等30个项目,入选第一批“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项目名单。 不只是我国博物馆,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也在服务观众上不断发力。 伦敦科学博物馆将观众群体分为观光者和教育者两类,有针对性地分别为两者度身定制“博物馆官方网页”。 面向观光者的官网主页上,醒目位置设置“看和做”标签,点击标签可以浏览场馆的所有观光资源列表,列表上方设有“参观时间”等组合过滤筛选器,观光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快速筛选出感兴趣的访问内容。而面向教育者的官网主页上,最醒目的位置则留给了“学习”标签,点击标签即可迅速打开场馆为各类教育团体分别定制开发的个性化页面,方便不同需求的教育者快速锁定信息。 这种“区别对待”并未仅仅停留在网站首页,而是深度嵌入具体展览资源。以伦敦科学博物馆的“奇妙实验室”展厅为例,面向观光者的介绍页面,重点显示开放时间段、位置、年票和日票价格、观光指南等内容;面向教育者的介绍页面,则重点显示展厅的适用教育年龄阶段、关联课程(如电与磁、数学等)、接待团体的最大规模、预约日历和教育指南等内容。 沉浸式体验 让知识“入眼-入脑-如心”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体验经济兴起,沉浸式体验也成为关注热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观众在身临其境的新奇体验中领略文化的魅力。 三星堆博物馆全新的“寻觅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现场”大空间VR沉浸式探索体验项目中,观众可以看到1:1重构复原的遗址区保护大棚、6个祭祀坑、考古发掘方舱、实验室、象牙库房、青铜馆与新馆等数字孪生场景,高还原度将带来跨时空的虚拟体验与真实自然的“现场感”。 保护大棚内部各个祭祀坑位置 不仅如此,观众还可以在共享虚拟场景里自由移动、探索,共同体验、互动,“亲临”三星堆考古现场,在考古专家的带领讲解下,和文物来一场充满乐趣的互动体验。 三号坑下坑提取大口尊场景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打造的全国首个全真互联元宇宙博物馆,以全新方式、全新视角、全新科技与大报恩寺遗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融合,引入业界领先的交互设计,让游客感受历史的细节与底蕴。 全真互联元宇宙博物馆 元宇宙博物馆与大报恩寺深厚文化积淀充分交织融合,树立报恩文化宇宙观,游客们可实地游览参观场馆景区的同时,在虚拟场景中生成专属虚拟形象、自由穿梭大报恩寺孪生场景。 这种沉浸式的表达,充分发掘了文化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呈现新风貌。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技术深度应用,不断丰富博物馆的产品与内容。 “数字化”不仅是我国博物馆的发展趋势与重要手段,也是全球文化机构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 自2017年起,德国推出的博物馆4.0项目无疑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举措。该项目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成功地将全德不同地区的文化机构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庞大的跨机构数字化网络。 在这一宏大的项目中,森肯贝格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实践案例尤为引人注目。 森肯贝格自然历史博物馆推出融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的创新数字应用程序——“地表大冒险”。这一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游戏,可以让公众以第一视角体验人类脚下这片几乎从未细致观察过的生活空间。与传统的显微镜视角不同的是,虚拟现实技术直接将玩家角色缩小到1/200,这样,玩家与土壤中的有机体可以在视线范围内相遇并有机会深入交流。在此基础上,玩家还能通过彩蛋模式闯入隐蔽的栖息地,获得常规展示无法提供的科学内容。 此外,该馆还推出了一个步入式的360°环绕投影空间“Datarama”,用于视听和交互式数据探索。它可让公众以新的身份走进博物馆背后的故事——在一个独特的虚拟环境中,参观者能够独立发现博物馆的科学藏品,结识科学家并与其互动,从而对博物馆的研究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助力“馆外”学习 让文化瑰宝活起来、火起来 近年来我国许多博物馆借助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技术,在网站、小程序等平台办起了云上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将线下展览搬到线上,创新文物展示传播方式,实现了24小时不打烊。观众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够畅游文化海洋。 故宫博物院与腾讯集团合作建立的“故宫·腾讯联合创新实验室”,通过数字孪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文物数字资源智能化的生产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其推出的“纹”以载道——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就是数字文博实践的一次成功尝试。该展览运用最新的科技和数字化手段,将故宫文物中的纹样进行提取、转化和展示。观众在沉浸式的体验中,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代宫廷之中,深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互动性和沉浸感极强的展览方式,让观众在欣赏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自2019年上线以来,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文物库已累计发布超过10万件文物的高清影像,满足公众在线检索、浏览、学习研究等需求。 甘肃简牍博物馆立足馆藏文物特点,依托先进技术手段,推出《简牍时代》《书于简帛》《边塞人家》和《简述丝路》线上数字展览,为公众提供一个足不出户便可畅游简牍世界,探秘简牍文化的平台。把历史智慧“简”述给大众,推动简牍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博物馆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文物数字藏品和线上展览等形式,打破物理空间得限制,加速博物馆文化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也进一步促进国内外博物馆间的交流合作。 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发起,敦煌研究院、福建博物院及海外的大英博物馆、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等18个国家40余家机构共建的“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网站分为数字藏品、数字展览、数字知识和云上策展4个版块。 “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揭幕展“霞庄云集:来自丝绸之路的珍品” 该馆致力于开展丝绸之路相关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实体藏品与博物馆的线下空间局限,实现线上资源互通和共享,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1、本活动具体服务及内容由主办方【江苏文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活动行仅提供票务技术支持,请仔细阅读活动内容后参与。
2、如在活动参与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纠纷,双方应友好协商沟通,也可联络活动行进行协助。
江苏文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旗下专业从事展览、会议等大型活动策划组织服务的企业。公司率先在全国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持续助推文化产业数字化升级发展,以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大会为核心平台,树立了全国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风向标”“指南针”。 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了产业会展运营、展览展示规划设计、产业智库平台三大成熟的业务模块,具备资源引进、平台运营、项目实施、产业升级多方面能力,致力于成为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的示范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