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便看重文章治国的普世教化之用,某种程度上应缘为“文学的史记性”。我从小就喜欢历史,随着年纪增长阅读口味也在变,百读不厌的就是《史记》。——李春雷纪实文学古已有之。中国文学的源头,就是纪实文学,而纪实文学的高峰就是《史记》。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富有创造性的古典史学巨著,也是彪炳千秋的文学名著,成为历史和文学统一的范例。它第一次将历史的“纪传体”开创为我们所谓的“传记文学”,成为秦、汉以来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历史文化上的反映,坚定了后人的文化自信。
《史记》网罗了“六经异体”、“百家杂语”以及“天下放失旧闻”,并以“六经”和亲身调查见闻为标准,在“考信”和“实录”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剪裁和强调,通过简洁明晰和通俗的语言,忠实地塑造了各种人物的个性和典型性,从而反映了社会的复杂生活及其本质面貌。
中国人用纪传体记录历史,既真实,可读性又比较强,迄今咱们的纪实类文学基本还是《史记》的体例。——李春雷李春雷用将近30年时间,耗尽自己的全部财力,将全国2885个县(市)区旗和333个地市州盟已面世的第一轮志书全部收齐。
在李春雷的如椽史笔之下,彰显出报告文学真实一面,同时也更显现出生活的和美、时代的壮美与文学的精美。
无论是《木棉花开》中大刀阔斧推行改革开放的任仲夷,还是《夜宿棚花村》中籍籍无名的村长娘子;无论是《宝山》中揭示钢铁与国运的史诗巨著,还是《摇着轮椅上北大》中的残疾女孩郭晖……他讲述的都是生动鲜活的中国故事。长篇纪实文学《宝山》,以共和国历史上投资最大、经历最曲折、成就最辉煌的工业企业——宝钢为背景,对民族工业化道路进行了深深反思。
巍峨的高炉虎锯龙盘,浩瀚的长江一碧万顷,腥红的铁水奔涌如潮,从美国进口的坦克吊车刚刚驶过吴淞大桥,插入江心的原料码头却被来自巴拿马的巨轮拦腰撞断了……
李春雷通过一系列的典型事件,用文学的笔法全面地记述了这一页页惊天动地的历史风云。
该书收录了《木棉花开》《夜宿棚花村》《摇着轮椅上北大》《朋友》等12篇短篇报告文学。
《木棉花开》讲述了任仲夷在广东主政期间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故事;《夜宿棚花村》《索南的高原》《风雪小卓玛》,表现了地震后灾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重建家园的信心勇气。
《摇着轮椅上北大》记述了残疾女孩郭晖依靠自学,成为北京大学第一位残疾人女博士的奋斗历程。
《党参沟纪事》里,杨德茂一家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修梯田,种党参,走上致富之路。
《寻找“红衣姐”》中,拾金不昧,品格高尚的清洁工“红衣姐”让人心生敬意。
关于纪实文学,李春雷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新时代的纪实文学,是一种文学大纪实,既能写当下发生的,即现实题材,又能写当下发现的,即历史题材;既能写百姓琐事,又能写家国情怀;既是中国特色的,又是接通世界的。纪实文学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文学体裁之一,它肩负着中华民族“新史记”之重任。“真正的报告文学其实是写给历史,写给文明的,我将来再写报告文学,可能会更注重历史,更注重文化,但是我的基础就是这些生活中的原汁原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