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咫尺的建成遗产—新村、工业厂房与后现代
收起
200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将保护建筑的范围由近代建筑扩大到建成30年以上的历史建筑,使得建成环境得到更为科学有效的保护,也让解放后甚至改革开放后建设的城市住宅、工业厂房和后现代建筑进入了城市遗产的范畴,提醒人们关注“近”在咫尺、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而又容易被忽略的建筑。 解放后,为了疏导上海中心城区过高的密度,同时解决迫在眉睫的住宅紧缺问题,在沪东、沪南、沪西工业区的五角场、市西北和市西南开展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这一时期也集中研究了住宅建设标准,奠定了解放后上海城市住宅的基调。而随着这些深植于60-80后集体记忆住宅的老去,对它们的更新改造在近年来也提升议程;黄浦江、苏州河两岸林立的工业厂区是上海制造业自开埠以来实力的象征,也是解放后从消费城市转型成为生产城市的有力证明。伴随着世纪之交城市转型以及2002年世博会等大事件的举办,再到2014-2017黄浦江三年行动计划等的实施,这些沿江沿河的工业厂区正逐步转变为组织城市生活的公共空间;后现代思潮伴随着改革开放在上世纪80年代末涌入上海,也在城市环境中悄悄洒下若干种子。虽然充分地考虑场地条件与地方文脉,但因其怪异的建筑造型而往往颇受争议,湮没于历史的洪流之中,却在三十年后的当下因更新改造重又获得了评价和认知的机会。 本期保护者说关注这些“近”在咫尺的建成遗产,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华霞虹教授为我们带来对瞿溪路住宅的解读,集良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徐亮为我们讲解杨浦滨江和宝钢工业建筑改造的故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王颖老师为我们再谱后现代建筑在上海。同时邀请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莫万莉和张子岳作为观察员,他们将与讲座嘉宾就解放后的建成遗产展开互动讨论。 “近”在咫尺的建成遗产 —新村、工业厂房与后现代 时间 2022/11/05 (周六)2-5pm 地点 移动的头脑博物馆 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路388号B3-B三楼 流程 1.30-2pm 签到 2-4pm 三位嘉宾分享 4-5pm 圆桌讨论,问答 正确的设计 错误的使用 这是在同济设计70年访谈中,朱亚新、王季卿两位先生脱口而出的奇怪说法,我们非常困惑。小小的追问,结果意外引出了非常具有意义的住宅设计话题,以及1960年代同济参与上海工人新村设计的独特故事。 瞿溪路住宅单元家具布置图 朱亚新提供 朱亚新设计的可变式铁木家具 金石声摄影 当空间被时间穿越 当空间被时间穿越,空间不再是扁平化的白色世界。时间的积淀物,给空间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物质遗产与人文叙事。缘起于在2017-2021年期间,参与的三个城市研究与实践项目: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改造(2017-),杨树浦地区城市空间综合性研究(2019),上钢一厂炼钢厂改造(2021)。我们想以项目所积累的知识与素材,搭建起一个以工业为原点的城市空间模型,表达我们关于工业文化,住宅类型以及城市空间等议题的感想与反思。从工业建筑保护(改造)的起点出发,纪录正在被消解的生产-生活关系,纪录正在被遗忘的当下现场,并借助设计,提供一种关系重建的可能性。 社区里的工业遗留物 杨树浦工厂的消失与遗留 错时的“后现代主义”在中国 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是“后现代主义”一词提出者和致力推广的第一人。他不但创造了“后-现代主义建筑”这个说法,并且通过一系列的著作,终其一生都在致力于不断的重新讲述“后现代主义的故事”,促成了后现代建筑话语在全球的广泛传播。但是詹克斯的后现代主义论述又是“错时”的,这种“错时”存在于它和现代主义论述之间,也存在于建筑和人文学科、中国和西方之间。那么“错时”的后现代论述的引入对中国的建筑界和建筑实践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这是本次讲座要关注的问题。 《建筑设计》后现代建筑专刊 观 察 员 莫万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助理教授 Architecture China编辑 张子岳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候选人 热气建筑主持建筑师
1.本活动由主办方委托【活动行】票务代理,具体服务由主办方【eLL开展聊聊】提供;
2.本活动支持开具电子发票,并由「活动行」为您开具。
3.如需发票,请登录活动行APP提交申请,活动行将在活动结束后7日内为您开具电子发票并发送至您的邮箱。
4.本活动不支持退款,由于活动门票为有价票券,非普通商品,其承载的文化服务具有时效性、稀缺性,请确认后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