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午夜电影》表演工作坊招募
© Liu Xiao
招募对象:对无障碍表演感兴趣的聋人和听人;看上去在25岁到35岁之间都可以
人数:聋人和听人各5名
地点: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上海市福州路318号华设大厦101室
活动时间:2021年8月16日,周一,15:30-18:30
招募方式:扫描文末二维码在“活动行”平台上报名,报名成功会收到确认短信
消费:本次活动免费
语言:中文、中国手语
工作坊内容简介
© Liu Xiao
在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会用戏剧游戏热身,之后通过肢体剧的相关训练方法研究身体与空间的关系,情绪与身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关系在舞台上讲述故事等等。
工作坊带领者
© Liu Xiao
刘潇,表演者,剧场编创,戏剧教师。近期致力于表演中身体真实性问题的研究,已公演的作品有肢体剧《新月》,舞蹈剧场《灰烬低语》,话剧《她说》《海鸥》《女博士》《爱的徒劳》等。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通过柏林戏剧节“剧本市场”工作坊项目选取了她为《午夜电影》中文版设计的导演方案,计划于11月份在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演出。
关于《午夜电影》
《午夜电影》是2020/2021年的德国柏林戏剧节“剧本市场”单元中推选出来的优秀剧本。剧本讲述了患有某种病痛(残障)的主人公夜里失眠,不断在网上闲逛,从搜索到的新闻和网络事件中想象自己的另一个身体——数字身体(digital body)得到自由的故事。在本剧中, 障碍不仅是一种身体状况,也是对于生活在监视和碎片信息中的所有人生存状态的隐喻。正如剧作家本人Eve Leigh说,“我剧中想要探讨的残障(disability)是自己定义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点这样那样的残障,(我希望能在书写中)找到这种差异性。”
剧本在创作初期就对无障碍性做了思考和布局,不仅舞台说明中有很多为残障的观众准备的彩蛋,在伦敦的首演中,更是邀请聋人和听人共同演绎,并通过灯光、布景、灵活的字幕等技术手段找到了新的舞台表达形式。
本次工作坊将透过两种语言——手语和口语,和两种文化——听人文化和聋人文化,去阅读《午夜电影》的剧本片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和表演的尝试。我们希望参与者能够在理解无障碍概念的前提下,一起用戏剧表演的方式拥抱多样性,探索表达的可能。
关于“无障碍”
“当我们说一场演出是无障碍的(accessible),我们往往是在说,会有一个穿着黑衣服的手语翻译站在舞台的角落里,传达着和剧场里的行动不一致的内容。……但剧场是关于交流的,人也是。那么我们搅动这些交流的形式,在不同的层面做尝试就变得理所当然了。如果交流失败会怎么样呢?太多的时候权力的天平会朝听人倾斜,但事实有没有可能不这样呢?”1
(英国导演 Jennifer K. Bates)
聋人文化本身和剧场表演有很多渊源,有学者认为手语天然是“剧场的”2。但很多提供无障碍服务的演出中,聋人观众往往需要在舞台表演和手语翻译之间作出取舍;在中国,很多聋人演员选择用舞蹈表达自己,因为这是比手语更为普世的语言。为了突破这些壁垒,一些剧团积极营造无障碍排练/无障碍演出的环境,采取听人和聋人共同表演的形式,既保留了手语的美感和表意性,也为演出争取到了更广泛的观众。美国的聋人西部剧院(Deaf West Theater), 英国的DH Ensemble 和Zoo co剧团等等都这方面作出了不同的尝试。例如, Zoo co剧团让所有听人演员学习使用简单英国手语(BSL)与聋人演员交流。对于手语,特别是视觉白话文(Visual Vernacular)的使用,给这个以视觉传达为特色的编创剧团带来了新的创作活力。3
表演艺术要求不同身体质感之间的碰撞,这有时对残障艺术家是一个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要放弃自身的特质,相反,他们身体真实性(corporeality)的“在场”就是最有力的包容性语言,在舞台上为他们创造更多平等表达的机会,也是本次工作坊的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