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太赫兹科学与技术高峰论坛

2021年5月27日 8:30 ~ 2021年5月28日 18:00

收起

活动票种
    付费活动,请选择票种
    展开活动详情

    活动内容收起

        近年太赫兹理论和基础器件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高,其应用涵盖了雷达探测、电子对抗、大气环境监测、医学成像、安全检查等诸多领域。基础材料,基础器件,新工艺的研究水平和能力推动着国防和工业领域的重要技术发展和应用。基于应用需求为主线,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特聚焦太赫兹波谱系统应用,太赫兹雷达系统应用,太赫兹通讯系统应用等方向需求,开展技术与应用会议。活动将汇聚国内太赫兹材料、器件、系统方向及主要国防和工业应用领域的优秀科研团队,共同探讨新技术从实验室研究迈向工程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及可能改进的技术措施。

    会议日程:526日(周三)报到,27日上午大会报告,27日下午及28日全天分专题交流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承办单位:上海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大会主席:吕跃广院士,刘盛纲院士,庄松林院士,范滇元院士,褚君浩院士,崔铁军院士

    会议执行主席:曹俊诚(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常超(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

    朱亦鸣(上海理工大学)

    程序委员会(音序):

    常胜江(南开大学)

    陈健(南京大学)

    陈智(电子科技大学)

    成彬彬(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

    程强(东南大学)

    邓晓华(南昌大学)

    董晓龙(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杜朝海(北京大学)

    方广有(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冯进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12研究所)

    冯志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13研究所)

    葛行军(国防科技大学)

    宫玉斌(电子科技大学)

    韩家广(天津大学)

    侯磊(西安理工大学)

    胡旻(电子科技大学)

    姜万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1研究所)

    黎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李超(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李玉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刘文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彭滟(上海理工大学)

    秦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盛政明(上海交通大学)

    施卫(西安理工大学)

    石艺尉(复旦大学)

    史生才(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陶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王军(电子科技大学)

    王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王宏强(国防科技大学)

    王维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5研究所)

    韦联福(东华大学)

    吴晓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杨梓强(电子科技大学)

    姚军(上海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

    余显斌(浙江大学)

    臧小飞(上海理工大学)

    张岩(首都师范大学)

    张存林(首都师范大学)

    张雅鑫(电子科技大学)

    朱礼国(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邹卫文(上海交通大学)


    会议议题/征文方向

    专题一、太赫兹光子学辐射源

    专题二、太赫兹电子学辐射源

    专题三、太赫兹探测器:

    专题四、太赫兹调控器件:

    专题五、太赫兹波谱成像及应用

    专题六、太赫兹雷达系统及应用

    专题七、太赫兹通讯系统及应用

    专题八、新型太赫兹系统

    邀请报告更新中~(音序)

    专题一、太赫兹光子学辐射源

    1.        陈燕萍,上海交通大学——Quasi-Bessel mode of terahertz radiation from superluminal plasma filament

    2.        黎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太赫兹半导体光频梳与双光梳

    3.        廖国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超强激光驱动的极端太赫兹辐射

    4.        吴晓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铌酸锂强场太赫兹光源及其非线效应

    5.        徐刚毅,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频率可调谐的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

    6.        张栋文,国防科技大学——铌酸锂超表面产生的太赫兹辐射及应用

     

    专题二、太赫兹电子学辐射源

    7.        崔万照,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太赫兹空间应用问题探讨

    8.        邓建钦,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太赫兹固态测试仪器技术研究与进展

    9.        杜朝海,北京大学——基于谐波电子回旋脉塞的1THz回旋管辐射源

    10.    冯进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高速通信用毫米波太赫兹行波管线性度特性研究

    11.    冯志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太赫兹混频/倍频芯片与模块进展

    12.    宫玉斌,电子科技大学——束-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产生高功率太赫兹辐射的物理机制

    13.    刘仿,清华大学——基于高阶相干Smith-Purcll辐射的窄线宽太赫兹源

    14.    刘頔威,电子科技大学——大功率太赫兹回旋管及其对器件的干扰与破坏机理研究

    15.    刘文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G波段空间行波管的高效率技术研究

    16.    潘结斌,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一四研究所——太赫兹固态振荡源器件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探讨

    17.    阮存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超宽带大功率真空晶体管太赫兹辐射源

    18.    王维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太赫兹固态辐射源技术及趋势

     

    专题三、太赫兹探测器:

    19.    刘力源,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CMOS太赫兹混频探测器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太赫兹成像中的应用

    20.    缪巍,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面向天文应用的太赫兹超导探测器技术研究进展

    21.    牛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化合物半导体太赫兹探测器

    22.    秦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常温高灵敏度HEMT太赫兹混频探测器技术

    23.    施卫,西安理工大学——太赫兹探测天线阵列研究进展

    24.    孙栋,北京大学——基于拓扑半金属材料的太赫兹探测

    25.    王军,电子科技大学——室温太赫兹焦平面探测成像技术研究

     

    专题四、太赫兹调控器件

    26.    陈麟,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toroidal超表面及其应用研究

    27.    陈刚,重庆大学——太赫兹超分辨透镜

    28.    程洁嵘,南开大学——太赫兹高数值孔径介质超透镜的研究

    29.    丛龙庆,南方科技大学——太赫兹介质超表面调制器

    30.    杜良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基于石墨烯和硅软击穿效应的高性能太赫兹调制器件

    31.    范飞,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太赫兹磁光单向传输与手性光场调控研究进展

    32.    傅晓建,东南大学——太赫兹超表面波束调控研究

    33.    谷建强,天津大学——用于发射和操控太赫兹波的跨尺度超表面研究

    34.    何晓勇,上海师范大学——基于石墨烯的太赫兹波高品质因子全介质超构材料研究

    35.    亓丽梅,北京邮电大学——具有可调圆二色谱特性的太赫兹超表面研究

    36.    沈云,南昌大学——太赫兹超表面结构物理效应及其传感应用

    37.    施奇武,四川大学——超高效太赫兹动态调控功能材料研究

    38.    石艺尉,复旦大学——中远红外及太赫兹波导的传输特性与应用

    39.    吴敬波,南京大学——太赫兹数字编码和可编程超材料

    40.    臧小飞,上海理工大学——基于超构表面器件的太赫兹偏振/相位调控及高分辨成像

    41.    张波,首都师范大学——太赫兹波记忆功能调控的机理与应用研究

    42.    张岩,首都师范大学——太赫兹超构表面器件

     

    专题五、太赫兹波谱成像及应用

    43.    侯磊,西安理工大学——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检测含水样品的研究

    44.    彭滟,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精密波谱在药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45.    王化斌,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太赫兹远场及近场生物成像技术

    46.    王新柯,首都师范大学——太赫兹焦平面成像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进展

    47.    魏东山,东莞理工学院——药物分子结晶水合物及失水热力学的太赫兹光谱技术研究

    48.    张彩虹,南京大学——太赫兹实时光谱成像研究

    49.    朱礼国,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基于近场压缩感知的太赫兹波超分辨计算鬼成像研究

     

    专题六、太赫兹雷达系统及应用

    50.    成彬彬,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太赫兹MIMO阵列关键技术及其成像应用

    51.    丁丽,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成像系统高速数据获取和信号处理

    52.    胡旻,电子科技大学——太赫兹近场成像系统及应用

    53.    李超,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太赫兹雷达目标感测与图像重建

    54.    王海涛,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太赫兹主动探测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55.    王宏强,国防科技大学——太赫兹雷达技术及应用

    56.    吴福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机载太赫兹视频SAR研究进展

     

    专题七、太赫兹通讯系统及应用

    57.    陈智,电子科技大学——面向未来的太赫兹通信技术与应用

    58.    韩充,上海交通大学——太赫兹通信信道与波束控制

    59.    林长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面向骨干通信链路的高速远距离太赫兹通信技术

    60.    马建军,北京理工大学——漏泄发射:太赫兹无线信道的窃听威胁

    61.    余显斌,浙江大学——高速光电太赫兹通信研究进展与趋势

    62.    张雅鑫,电子科技大学——太赫兹高速直接调制及低复杂度通信系统

    63.    朱忠博,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远距离太赫兹通信波束扫描与自适应跟踪技术

     

    太赫兹空间探测应用

    64.    朱皓天,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下一代ALMA1.37 THz 多波束接收机的本振空馈系统设计

     

    会议地点:上海大华虹桥假日酒店(上海闵行区七莘路3555号)

    订房热线:喻经理(13916973452)可享受会议优惠价

     

    会议联系人:

    投稿与参会:

    吴迪,022-58168520wudi@csoe.org.cn

    刘俊杰,022-58168885liu_junjie8358@126.com

    企业合作:

    邵秋伟,15501263970shaoqw@csoe.org.cn
    郭圣,18710157604guosheng@csoe.org.cn
    鄂荣鹏,13001030561erongpeng@csoe.org.cn


    举报活动

    活动标签

    最近参与

    • 喝茶的小咖
      收藏

      (3年前)

    • 唐利
      收藏

      (3年前)

    报名须知

    1、本活动由主办方委托【活动行】票务代理,具体服务及内容由主办方【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提供,请仔细阅读活动内容后报名。

    2、本活动由「活动行」为您开具发票,如需发票,请登录活动行APP提交申请,活动行将在活动结束后7日内为您开具电子发票并发送至您的邮箱。

    3、本活动支持退款,如需退款,请于活动开始时间的24小时之前提交申请,24小时内不接受退款。退款时,活动行将收取票价的10%作为退款服务手续费。

    4、如您在活动参与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纠纷,双方应友好沟通、协商解决,您也可联络活动行客服进行协助。

    5、针对虚假活动、内容侵权等行为,欢迎举报;一经核实,活动行有权进行账号管控或内容删除处理。

    您还可能感兴趣

    您有任何问题,在这里提问!

    为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评价信息将在审核通过后显示,请规范用语。

    全部讨论

    还木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活动主办方更多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1997年,在我国光学界泰斗王大珩院士的建议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同意将“光学工程”列为工学一级学科。作为一门理工交叉的学科,光学工程学科的理论体系得到了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如今光学工程已发展为以光学为主,并与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精密机械与制造、计算机科学及微电子技术等学科紧密交叉和相互渗透的学科。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新兴学科分支,如激光技术、光纤通信、光存储与记录、光学信息处理、光电显示、全息和三维成像、薄膜和集成光学、光学与光纤传感、光探测、激光材料处理和加工、弱光与红外热成像、光电测量、现代光学和光电子仪器及器件、光学遥感技术以及综合光学工程技术等。这些分支不仅使光学工程学科产生了质的飞跃,而且推动建立了一个规模迅速扩大的前所未有的现代光学和光电子产业。 20世纪60年代开始,长春、上海、北京、合肥等地的科研单位就开始激光技术的研究,70年代武汉开展了光通信技术的研究,90年代,激光加工、光存储、光通信等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在我国光学界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倡导和带领下,在国家“863”项目的大力支持下,一批彰显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型光学工程先后完成,造福人民生活的光学产品实现产业化,我国光学技术和产业规模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大缩小。尤其在激光、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等领域己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截止2013年,我国在光学工程领域己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属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工程中心数十个。在全球光学工程技术及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而且光学工程领域产业规模也已达到千亿元以上。 2014年国家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科技强国梦想”的精神,打造科技强国需要大力推动和发展光学工程事业。为提高我国光学工程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完成产业化转型、培养尖端光学工程人才实现我国科技强国梦想,并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金国藩院士、张履谦院士、杜祥琬院士、庄松林院士、姜文汉院士、龚惠兴院士、王家骐院士、许祖彦院士、姜景山院士等30位光学界德高望重的院士联名倡议,由国家民政部提出申请,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这是继王大珩院士提出建立“光学工程”一级学科以来,我国光学工程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是基于原中国宇航学会光电专委会成熟的工作团队和专家资源,走过40多年发展历程,中国宇航学会光电专委会举办过百余次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有举办国际光电展览会、进行特色工程化和产业化对接洽谈活动的经验,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与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美国光学学会等国际著名学术团体有多年友好的合作关系。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将秉承“创新、协同、求真、务实”的宗旨,团结和带领光学科技工作者搭建一个产学研大平台,推动技术创新、注重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发展与工程应用。以学术交流、工业展览、技术评估、项目转化、教育培训、印刷出版、信息网络等多种形式为提高我国光学工程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完成产业化转型、培养光学工程领军人才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活动到朋友圈

    免费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