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 死亡咖啡馆:只有理解了死,才能更好地懂得生(交流探讨活动)
收起
外公外婆离世时,分别是我小学、初中时期。在父母眼中,小孩子应该远离死亡,更不应该做任何可能影响学业的事。因此,我没机会看外公外婆最后一面,因此,我对亲人离世的概念非常模糊。
死亡与我的距离,似乎总隔着一层面纱。
只是偶尔在梦中,会看到外公曾等我放学的背影,醒来后独自感慨一番。
至到去年,在一次死亡咖啡馆活动中,我才得以完整地回忆外公离世这件事。才有机会,触碰死亡对年幼的自己,究竟带来什么影响。
2022年初,回忆起去年在死亡咖啡馆里,十余位参与者的分享,我仿佛仍然在那个微风托起窗帘的房间里,感受大家的悲伤、怜悯、温暖、怀念、以及恐惧。
“死亡咖啡馆”,是一种让参与者在舒适的氛围中,表达自己对死亡的感受、看法、及个人经历的活动。
2011年9月,英国人Jon Underwood在家中组织了第一场死亡咖啡馆活动。此后,死亡咖啡馆在欧洲、北美和大洋洲迅速展开,在Jon Underwood的组织框架下,迄今为止,死亡咖啡馆延伸至世界多地,超过1万次。
单纯地讨论死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仅仅提到“死”这个字,已经让很多人感到不舒服。
这在中国很正常,我们如今会反思,中国人没有死亡教育。因为在长久的历史中,“死亡”都是件不吉利的事,多数人都是在不得不面对的情况下,被动接受死亡的发生。
而最早把死亡咖啡馆引入国内的,是两位从事临终关怀的公益人士。此后,陆续有医院、公益机构和个人开始组织及推广本土版的死亡咖啡馆活动。
去年,一部有关于死亡的电视剧——《三悦有了新工作》面世,剧里讲述了多个死亡的故事。尽管这部剧的重点是展示殡仪馆的工作,但也引发了许多观众对于死亡的思考。
疫情开放初期,不少高龄老人受不住病毒的折磨,悄然离世。死亡这件事,再次突兀地进入大众视野。许多人措手不及,被动接受天降噩耗。
也许很多人在死前都会有遗憾或期待,未竟之事在死前变得尤为重要。
如果明确知道自己的死亡日期,相信很多人会重新思考:我真正在意的是什么,想做什么。
但如果我们不愿谈论死亡,不接纳死亡,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人朋友,也许很多事会变得来不及。
另一方面,也许只有当我们理解了死,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更透彻地面对死亡,或许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活着。
清明将至,属于中国人一年一度光明正大地,面对、讨论死亡的日子。你会不会有什么想要对已逝的家人、朋友、宠物表达,是否有过罕见的濒死体验,又或是有些关于死亡的思考,无人可说,无从言语。
不如我们一起,到一个安全、轻松的环境中,谈谈死亡这件事。
聊什么
个人经验、所见所闻
地方风俗习惯
感悟、观点探讨
注意事项
不设心理咨询,或是任何偏向性的引导
不做宗教宣传、不做丧亲辅导
不对他人的看法、故事进行批判、教育
带着允许的心前往,允许他人表达,也允许自己表达
时间
4.2(周日)下午
14:00-17:00
地点
越秀区寺右北 后知书店
(五羊邨地铁站)
人数
10人成行
费用
4.1 中午之前缴费69元
(含饮料)
报名后组织者会加你们微信到微信群,方便发定位和通知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