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从天穹里创世乐章的奏鸣,
到大海中潮汐声浪的回响;
从吟游诗人的低吟浅唱,
到殿堂颂歌的庄严悠扬;
从无形律动的万变瞬息,
到大千艺术的深沉根据
——一种声音的形式贯穿其中,
伴随着力量的此消彼长。
音乐,尽管我们说它上达天听,下至地级,
但它又无奈地只能在绚烂夺目的视觉景观中
静默潜藏。
自海德格尔和阿多诺以来,诸多当代思想家开始尝试着挣脱“视觉中心”的藩篱,哲学正经历着一场缓慢、艰苦而隐秘的“声音转向”,而声音则因为同哲学的空前结合而显现出前卫的锋芒与迷人的前景——从R. Murray Schafer的“声景”到Steven Feld的“声识”,从凯奇的泛声音实验到无处不在的“装置”。然而遗憾的是,人类对声音的空前关注却并不能消解音乐本身的当代困境。在所谓的“大雅之堂”的庇荫之下,密集如雨的概念与如影随形的权力系统微妙交织,流动的乐声在术语和门派的严密运作中化为一个个凝固的雕像,垂垂老矣的学术传统早已无力承载旋律的生命。我们似乎处在这样一个双重困境中——一面是哲学话语的肆意叠加,雨后春笋般的“艺术哲学”也高举着消解一切中心的后现代大旗,却对音乐这一最具流动性与时变性的艺术置若罔闻;而另一面则是许多茫无头绪的音乐人,他们的音乐活动被转移到一个个学位、体制或生产性任务上纠缠不休,而面对乐声中的那些沉默与爆发的更迭事件,那些关乎生命自身的、原初性的情动与强度,却感漠然无殊。
在如今这般一体两面的困境中,声音-音乐与思想-哲学的交叉探索面临着哪些紧迫而前沿的问题?毫无疑问,音乐哲学不是庙堂小圈子的学术产品,也不是象牙塔里生硬链接的科班教条,而是一个未来性的领域,它必须走入大众的生活与生存空间——它不能停留于用某哲学家的思想解释某音乐作品的层面,而应不断地去揭示音乐-声音现象与生命世界、生活世界之间彼此展露意义的可能性与条件。那么,要为音乐的源初经验赢取新的未来,我们在日常的生存与生活场景中需要了解哪些音乐性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我们怎样才能实时认识到我们自己的听觉处境,在公共听觉生态中把握自我与他者的本有关联,实现听觉自主?
这个炎热的周末,洲际听觉 x 路标Pathmark与您相约上海。我们请来了留美青年指挥家涂东钶博士作为主讲人,留欧青年小提琴家邱浚禾、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小提琴讲师陈露作为演奏嘉宾,一同带领我们为听觉赋权、为音乐发声。
本次讲座期间,主讲人将带领观众进行公共即兴交响乐演奏。我们鼓励大家携带各式各样的乐器(钢琴除外),未接触过乐器的观众请带好一切您喜欢的可发声物品(锅碗瓢盆、钥匙棒槌均可)。我们不要求您有任何音乐理论基础,只要您对音乐有严肃的热爱之心,我们邀请您光临炎炎暑季的清凉一隅,共同创造一次严肃的、活泼的、癫狂的——音乐盛宴!
本活动由主办方委托【活动行】票务代理,具体服务及内容由主办方【哲学与读书】提供,请仔细阅读活动内容后报名。
本活动由「活动行」为您开具发票,如需发票,请登录活动行APP提交申请,活动行将在活动结束后7日内为您开具电子发票并发送至您的邮箱。
本活动不支持退款,由于活动门票非普通商品,其承载的文化服务具有时效性、稀缺性,不支持退换。
如您在活动参与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纠纷,双方应友好沟通、协商解决,您也可联络活动行客服进行协助。
针对虚假活动、内容侵权等行为,欢迎举报;一经核实,活动行有权进行账号管控或内容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