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
字伯涵,号涤生,湘乡县人。道光十八年中进士,由侍讲升兵、吏、礼、刑各部侍郎。
咸丰二年母丧丁忧,咸丰三年奉诏帮办湖南团练,建军衡州。咸丰四年出师东征,捷武昌,败湖口,僵持九江、困处南昌。
咸丰七年初丁父忧。咸丰八年援浙、援闽,三路援皖。咸丰十年署两江总督,荐左宗棠援浙,李鸿章援苏,曾国荃主攻江宁。
咸丰十一年陷安庆,督办东南军务,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同治三年攻陷天京,赐封一等侯爵,赏戴双眼花翎。
曾国藩
道光十四年,曾国藩进入岳麓书院,赶上“大比”,八月举行乡试,考中第三十六名举人。
道光十八年,曾国藩参加京城会试,经道光皇帝核准,确定全国各省共取中一百八十二名贡士;参加殿试,取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岳麓书院
曾国藩以儒生投笔从戎,成为湘军的统帅,文人带兵的他,注重历代兵书的阅读,如《孙子兵法》、《运筹神机》、《武备志》、《圣武记》、“戚氏兵书”、“岳氏兵书”等。
曾国藩对《孙子兵法》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孙子兵法》是“自成一家之言”。对《孙子兵法》中所提及的诸多兵法,结合自己的作战实践,形成自己的看法。
曾国藩主张“以主待客、奇正互用”的观点。在主客方面曾说“故善用兵者,最善为主,不善作客”;在奇正方面,曾国藩先看重“稳’,其次才是“奇”,灵活作战。
曾国藩 《兵》
凡用兵,主客奇正,夫人而能言之,未必果能知之也。守城者为主,攻者为客;守营垒者为主,攻者为客;中途相遇,先至战地者为主,后至者为客;两军相持,先呐喊放枪者为客,后呐喊放枪者为主;两人持矛相格斗,先动手戮第一下者为客,后动手者即格开而即戮者为主。中间排队迎敌为正兵,左右两抄出为奇兵;屯宿重兵扎老营与贼相持者为正兵,分出游兵飘忽无常伺狙击者为奇兵;……忽主忽客,忽正忽奇,变动无定时,转移无定势,能一一区而别之,则于用兵之道思过半矣。
《孙子兵法》是一部兵书,影响不限于军事领域,西方军事学家经常运用孙子的思想来研究军事问题。
《孙子兵法》也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为春秋末期孙武所作。号称“兵学圣典”,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全书共约六千字,十三篇,分别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战略思想
1、非危不战
2、非利不动
3、非得不用
4、不战而屈人之兵
战术思想
1、知彼知己
2、百战不殆
3、避实击虚
4、因敌制胜
作战篇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谋攻篇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势篇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用间篇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分享嘉宾:曾景运
曾国藩系列演讲计划
家书奏稿
识人用人
安庆之战
天京之战
两江总督
直隶总督
天津教案
办理洋务
1、本活动具体服务及内容由主办方【拙诚书院】提供,活动行仅提供票务技术支持,请仔细阅读活动内容后参与。
2、如在活动参与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纠纷,双方应友好协商沟通,也可联络活动行进行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