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笛×朱晓剑×张丰:微观历史,阅读成都
收起
去年年末,一本《历史的微声》的出版,让更多读者认识了“国内微观史学旗手”、历史学家王笛。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收录了王笛对西方史学名著、尤其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领域著作的评述,其中既有《蒙塔尤》《马丁·盖尔归来》《奶酪与蛆虫》等微观史的代表性著作,也有《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陈丹燕“上海三部曲”等非虚构好书。
《历史的微声》虽然是一本新书,却是王笛在近40年的学术生涯中逐步形成的。王笛1978年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后留在川大任教,并成为中国历史学界最年轻的副教授。但这时他却选择从零开始,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西方研究中国城市史大师罗威廉教授。博士毕业后,他先是留在美国任教,之后赴澳门大学任历史系主任。
20世纪80年代,王笛关注的还是辛亥革命和晚清新政等“大问题”,但是“看得窄”;1985年以后,他的研究开始涉及社会学、政治学、统计学、人类学,研究的是“小问题”,但是“看得宽”。尤其是在美国攻读博士期间,王笛接受了新的学术范式,受到了微观史和社会史视角的冲击。收录于《历史的微声》的文章,就是对王笛的学术发展、阅读和思考脉络的一次清晰呈现。
在《历史的微声》中,王笛捍卫“微观史观”和平民史观,也为“理想的城市”而奔走呼吁。他反复强调对“市民生活”的尊重和对“公共空间”的保护,这些观点根植于王笛的学术研究,也源于他最熟悉的地理范围:成都。
王笛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从代表作《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到以个人记忆为线索、试图拼凑出数十年前成都样貌的《消失的古城》,再到以“成都现代史的剧场”为研究对象的《茶馆》,有感于故乡在时代浪潮中的急速变迁,王笛在微观史和社会史视角之下,追寻着一个同时在消失和生长的城市,也透过对普通人日常世界的书写,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成都。
在今天,站在历史、文化与城市生活的交叉点,可以如何“阅读”成都这座城市?
2023年4月23日19:30,我们邀请成都学者、历史学家、澳门大学讲席教授王笛,专栏作家、公众号“城市的地得”主理人张丰,以及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朱晓剑,做客成都SKP 2F SKP RENDEZ-VOUS,于世界读书日之际,分享他们的读书经验和有关成都的历史与现状。
【活动嘉宾】
王笛 澳门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曾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史的研究。学术代表作有《跨出封闭的世界》、《街头文化》(中英文)、《茶馆》(两卷本,中英文)、《袍哥》(中英文)、《走进中国城市内部》、《历史的微声》,著有非虚构历史读物《消失的古城》《那间街角的茶铺》。最新历史非虚构著作《中国记事》(两卷本),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23年7月出版。两次荣获美国城市历史学会(UHA)最佳著作奖,并获首届“吕梁文学奖”、单向街图书奖、中国会党史研究会最佳著作奖等图书奖。
朱晓剑
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首届全国“书香之家”,著有《书式生活》《我在书店等你》《书店病人》《美酒成都堪送老》等二十余部图书,主编读书风景文丛、寻味书系。《我在书店等你》被评为第二届“全民阅读·全国书店之选”十佳人文社科作品。
张丰
专栏作家,公众号“城市的地得”主理人,著有《成都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