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人类利用黏土矿物或岩石等多种天然资源,经过火烧制成功的技术成果。”古陶瓷学者叶喆民在《中国陶瓷史》一书的前言中这样为陶瓷定义。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中国文明史,这种“人类的技术成果”它易碎却又坚毅,历经岁月洗礼窑火不灭,不仅是民族艺术与科学漫长的发展史的缩影,还是当时社会生活及文化交流乃至政治、经济的真实反映。
陶器为世界共有,而瓷器则是由中国人自己创造发明。陶器的制作在中国有超过万年的悠久历史,它的制作成功不仅对人们的经济生活有巨大的影响,也为后来铜器、铁器的出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瓷器是在陶器烧造的基础上,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在古代先民的不断尝试下才逐渐诞生的。中国古陶瓷以其丰富的器型、多彩的釉色、纷繁的纹样装饰等特征,生动地还原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情画卷,也使“陶瓷(china)”成为“中国(China)”的世界代名词。6月26日(本周六),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陆明华将做客明珠美术馆·心厅,和观众们从“必须知道”的陶与瓷的知识为起点畅游中国陶瓷史,探索陶器与瓷器的起源,深挖古陶瓷的烧造历史、产地、品种及烧造工艺,一览中国陶瓷史上的名作佳品。
嘉宾介绍
1972年进入上海博物馆工作至今,长期从事中国古陶瓷研究,擅长古陶瓷鉴定,二级研究员。现为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古陶瓷科技研究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文博系兼职教授、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浙江省博物馆龙泉青瓷国际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曾参与策展上海博物馆“幽蓝神采:元青花瓷器大展”、“灼烁重现:明正统景泰天顺瓷器大展”、“宝历风物:黑石号出水文物珍品展”等大型展览,筹办相应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多个。已发表古陶瓷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有《中国陶瓷》、《明代官窑瓷器》、《清代青花瓷器鉴赏》。
《中国陶瓷》
陆明华 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陶瓷是用粘土原料及其他天然矿物原料加工而成的制品,今统称陶瓷制品为“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古代陶瓷器物可分为陶器和瓷器,陶器是用陶土制作的,而瓷器必须用瓷土制作,两者不能混淆。陶器采用普通粘土制作成型,古代陶器通常在低温700——900℃之间烧成。一般器物叩之声音沙哑。大量器物表面不施釉。烧成后的陶器通常吸水率较高。瓷器采用瓷土(或加高岭土)制作成型,大多数古代瓷器表面施釉,约在高温1100——1300℃间烧成。烧成产品吸水率低甚至不吸水,叩之声音清脆。陶器在全世界五大洲绝大多数地区都有制作,有的地区与中国一样,有着十分悠久的烧造历史。中国瓷器长期一枝独秀,随着历史上瓷器的外销和工艺技术逐渐的对外传播,烧造技法先后传入亚洲和欧洲。以后,全世界都有瓷器生产。中国在原始瓷器出现到真正的青瓷问世,其间经历了数千年,此后,瓷器烧造不再间断。公元11——12世纪,中国制瓷技法传到了朝鲜半岛,十七世纪才传到欧洲。由于大量中国贸易瓷输出欧洲和美洲及其他地区,不少外国人对不同于本地烧造产品的中国瓷器有了新的认识,称中国是“瓷器之国”,并出现了瓷器与中国等同的说法。关于陶与瓷,还有哪些我们必须知道的知识?欢迎报名参加本周六的讲座,跟随陆明华老师一起探索吧~
当前展览
展览信息
从泥土到语言——以陶瓷为媒介
展览日期:2021年5月29日—8月22日
展览地点:明珠美术馆(上海市闵行区吴中路1588号爱琴海购物公园8楼)
参观时间:每周一闭馆;
周二至周四10:00-19:00(18:00停止入场);
周五至周日10:00-22:00(21:00停止入场)
出品人:李爽
策展人:李丹丹
参展艺术家(按音序排列):(法)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陈小丹、耿雪、梁绍基、梁婉莹、刘丹华、刘建华、柳溪、苏献忠、隋建国、孙月、徐鑫桦、徐震®、赵赵
指导单位: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明珠美术馆
支持:上海新华发行集团、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
特别支持: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市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
鸣谢: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2021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