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花果山·表演时刻》:城中村的青少年|戏剧演出
Hide
“学校的知识是否有用?”
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吗?不是。只不过,“读书”的出路看起来让“个人”更有“前途”,或者说让某个家庭更有“未来”。现实生活中,“读书”成效的衡量基本是通过升学考试,及所获学历的高低。当一个又一个“读书榜样”在讲述看起来属于自己的“成功”故事时,“读书”似乎也成为“个人”的事情。在此情形下,升学与出路的“成功”就常常归因为“个人”的努力,或家庭的重视。然而,当这一切摆在“流动儿童”面前,Ta们读书与出路的可能似乎不再只是关于“个人”,更是关乎到群体的命运。
2022年戏剧演出
(详见16名观众眼中的《地下花果山》)
“我不喜欢别人这样叫我,因为我有名有姓。”
流动儿童,在政策文件中被界定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也被称为“农民工子女”、“非户籍儿童”等。在父母外出打工的过程中,Ta们也可能换回另一个广为人知的身份——“留守儿童”。实际上,Ta们中不少人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不断往返,直到下一人生阶段。这样的生活历程中,“她/他”的成长思考是什么?虽说有关Ta们的现状研究和媒体新闻很多,但“她/他”常常作为“适应”与“融入”城市的分析对象。因而,“她/他”的表达和感受也常常限制在某一框架中。现实中,“她/他”的经验和知识又是什么?
“我在这儿出生,在这儿生活,花钱在这儿,学习在这儿。我童年都给了它,可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来排挤我。”
从2018年至今的每年夏天,绿色蔷薇为生活在深圳城中村——牛始埔——的孩子组织剧场工作坊,集体讨论和创作因“流动”带来的生活变动。到2023年,孩子们长大了许多,Ta们各自又共同面对升学的挑战,年龄从10岁到17岁。Ta们中有在老家考上高中的,有在深圳和广州升入职校的,有在深圳小升初的,有即将高职高考的,还有在深圳上小学、初中、高中的。这一回,剧场创作从单人表演出发,通过回溯个体生活的记忆片段,连接起迥异又相通的“流动”际遇,力图展现城中村青少年对未知的思考与烦忧。
相聚总是短暂,今夏Ta们将坐上绿皮火车串起“流动”的记忆,探索“远方”的出路。在离别来临时,此回的流动剧场记为《地下花果山·表演时刻》。
“哦舞台呀,我真的要来啦!”
以下是孩子创作时画下童年的场景
本剧观演不收取门票费用。欢迎大家随喜支持孩子们演出产生的交通、住宿、餐费等,或点击链接加入我们的“蔷薇之家”月捐项目。支持我们持续扎根于城中村社区,和姐妹孩子一起探索新的可能。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