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看戏”是“观潮”的缘起,也是我们与观众、作者和地方建立联系的基础。两年前我们委任“确实”(Queshi Design)重构影展的视觉系统时,设计师的敏锐地察觉到了观潮在社会秩序当中的特殊意义,也启发了我们对电影、机构和观众三方关系的重新思考,并最终在几根直线的自适应伸缩和不平行散落中得到显现和凝结。取型于两片贝壳的标志,陈述着我们孕育于大海的由来,而随着贝壳被一帧矩形所截获,它们的纹路渐渐化作两束聚焦于一个细小平面的目光。人们通过这个平面看到更宽宏和遥远的世界,而持续流动的时间,也通过这个平面得到沉积和折叠。
一切就绪,让我们一起拾贝、跳岛、弄潮、夜航,一起盛夏观潮吧!
1984年,电影《似水流年》上映后,前五天票房仅有160万港币,随后口碑发酵、票房翻倍增长,“引起香港同胞的强烈共鸣,打破香港文艺片不大卖座的记录。”
时值改革开放,内地与香港共同制作电影的“合拍模式”开始建立,《似水流年》正是第一波先行者。除了在本港票房火爆,影片也在诸多国际电影节与影展打响名声。
评论家张奥列撰文称“《似水流年》的美丽,在于高度的民族化与强烈的现代感融合,自如地表现了人类的某些共通的情感。”
中国美学的新潮实践
著名导演李翰祥看完《似水流年》后兴奋地对严浩说:“中国电影总要有人继往开来,我们这些老导演们走了一小步,而你——严浩,却跨前了一大步,在自己的国度里跨前了一大步,不学西片,学中国话,中国诗。”
从筹备到拍摄,严浩心里一直装着“诗的气息”,力图在电影创作这一现代艺术形式里,发掘中国传统美学意境。
编剧孔良也希望在“好莱坞式与作家电影式”之外,探索另一种中国剧作的可能性。把“心理变化”与“情绪气氛的比照进程”也视为“情节”,编排进故事的发展中。
在摄影师潘恒生和美术张叔平的协力下,严浩与孔良心中的诗意与文气,被具象地表现为“画意”。电影构图虚实结合,景别张弛有度,不追求视觉冲击与夸张的镜头运动,反而用内敛、恬静且富有深意的镜头语言,传递出言语之外的幽幽牵连。
诗情与画意,在听觉上也得到体现。影片音乐由日本音乐家喜多郎创作,这是他继《丝绸之路》后,用现代技术与理念创作的具有浓浓东方味道的音乐。影片同名片尾曲《似水流年》传唱不衰,回味悠长。它随着电影画面里的海波一起悠悠流淌,流出了影片里的时空,浸润着每个观众的生命历程。
藏在生活细节里的华人史诗
古榕树、鹅群、山丘后的帆影、田间的牛粪与蚂蟥、潮汕老厝……在影片中,潮汕不只是潮汕,也是内地的缩影。
影片中处处是生活,生活里处处见历史。华人华侨的故事启发了严浩,让他灵机一动,加入一些妙趣横生的人物与场景,以至于有影评人嘀咕这是否对主线剧情毫无帮助。事实上,影片不仅讲述了一个返乡探亲的故事,也展示了一幅华人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图景。
“一些不符合人物性格的概念化东西,一些明显‘哲理化’的生硬场面及对白,都被统统提出了,磨掉了。” 严浩把两地的血脉相连与情感羁绊,凝结在电影里小心组合的生活片段中,留给观众细细品味。影片中提及汕头、香港、广州这三座城市,也暗合了当时人们的三种生活处境。
作家倪震认为,《似水流年》在轻描淡写之间,写出了这个人与人之间,人与故土之间的“远”字,写透了这个“远”字。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正如黎仑评价这部电影时所说:“我初读这个剧本的时候,窗外正白雪压枝,如今我捉笔写这篇文章,床前已酒满中秋的月光。罗湖桥两边,台湾海峽两岸,飘浮着木筏的大洋两畔,炎黄的子孙正举头望明月,在一片银白色的世界里,我仿佛看到一朵独具韵味的睡莲。”
青春澎湃的传奇故事
因为父亲的突然离世,三十多岁的严浩在痛苦中决心拍摄忠于自我的作品。经朋友牵线搭桥,在珠江电影制片厂厂长洪遒的介绍下,他认识了珠影厂的青年编剧孔良。
严浩生于香港,祖籍江苏,毕业于英国伦敦电影学校。孔良生于上海,辗转各地,最后在广州珠江电影厂工作。两人在合作前,双方都没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品。甚至孔良在动笔写剧本之前,还没来过潮汕。两人在广州相见,一番讨论下来,意外投契。孔良把故事讲在录音带上,由严浩带到香港给电影监制夏梦听。隔了一天,孔良就接到严浩的电话:夏梦女士通过大纲了!
夏梦女士是名满华语电影圈的女演员,当时正创业做电影制片工作。她找到国内当红的女演员斯琴高娃,力邀她出演其中一位女主角(尽管这位女主角是一位南方女子),同时在香港为另一位女主角发起演员招募。
经过三个月的苦苦等待,终于等来顾美华,一位毫无表演经验、已有两个孩子的电影素人。
男主角谢伟雄来自广州话剧团,电影表演经验有限,但外型深得导演喜欢。
摄影由来自香港的潘恒生先生掌镜,这是他第一次担任主摄影师。在此之后,他的摄影作品包括《倩女幽魂》、《滚滚红尘》及《功夫》等。
美术由张叔平先生负责,因为时政的原因,他化名为“章叔屏”参与工作,甚至获奖之后出现“张叔平代表章叔屏上台领奖”的场面。
影片制作得到汕头市政府的支持,政府的青年干部陪着电影人们爬山涉水去采风勘景,只为找到原汁原味的动人场景。
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专业人士,因为一部电影的制作,相聚在潮汕地区。他们许多人都是第一次合作。这部电影的模样,在开拍前谁也无法料到,在惺惺相惜、青春炽热的气氛中,他们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气魄,创作出这部划时代的作品。
严浩在这之前已执导了影片《茄喱啡》,这部影片被视为香港第一部新浪潮电影。但《似水流年》是他全新的起点,在这之后他以更多电影作品蜚声国际影坛。不只是严浩,对于参与这部电影的青年创作者而言,对于取景地潮汕而言,对于海外观看的华人华侨而言,这部电影象征着一份“新意”——新的尝试,新的开始,新的可能。
《似水流年》的故事,常看常新。这是潮汕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感谢严浩导演的到来,届时现场将有影评人木卫二参与映后交流。诚邀大家走进影院,一起看看《似水流年》,也听听创作背后的“似水流年”。
故事简介:
在香港生活的珊珊得知祖母在乡下过世,动身返回阔别20年的潮汕老家,为祖母奔丧,同时也是想借机逃离城市里的烦恼。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相比,珊珊的老家依旧保持着记忆中朴实隽永的生活。珊珊与儿时的玩伴阿珍和孝松重逢,此时的两人已结为夫妻,珊珊的到来打破了原本波澜不惊的乡间生活。 而珊珊光鲜的城里人生活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和无奈:父亲的早逝、与妹妹的决裂、感情生活受挫……短暂的归乡旅程结束,故事中每个人的人生又会因这场久别重逢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特别提及:本片曾获香港电影金像奖10项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女主角,最佳新人和最佳美指,入选中国百年电影百部经典名作。这是该片时隔 40 年首次回到故事发生地和取景地潮汕地区,正如影评人木卫二所说:“所有你怀念的人、事、物,近在眼前”。本次展映为新鲜出炉的 2K 官方修复版,将在万象影城杜比影院隆重重映。
映后谈嘉宾:
严浩,香港导演, 伦敦国际电影学院学习,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第一人。其执导的《似水流年》(1984) 获香港电影金像奖10项提名。得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女主角,最佳新人,最佳美指;提名:以上奖项加上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主题曲,最佳原创音乐;影片入选中国百年电影百部经典名作。《滚滚红尘》(1990) 获台湾金马奖12项提名。得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美指,最佳服指/化妆,最佳原创音乐;提名:以上奖项加上最佳剧本,最佳剪辑,最佳主题曲,最佳音响。《天国逆子》 (1994)获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最佳导演;香港影评人协会奖:Film of Merit——最佳女主角。《太阳有耳》(1996)获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和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FIPRESCI) ——最佳电影;提名:柏林金熊奖最佳电影、中国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张瑜。《我爱厨房》(1996)获韩国富川国际奇幻电影节最佳电影;提名第47届柏林金熊奖、芝加哥国际电影节:Gold Hugo、第1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和最佳男配角:罗家英;为第21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开幕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