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龙”田野营丨从顺德出发,发现珠三角的“龙”
Hide
理论板块课题规划如下:
01 人类学的缘起、发展与意义
范可,南京大学人类学所所长,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导师
02 珠三角文化与认知人类学
张小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认知科学创新基地”认知人类学学术带头人
03 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经验:调查前设计与调查时注意事项和调查后的整理
张经纬,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人类学者,《田野:一个人类学者的成长纪实》作者
04 作为一种文化的“龙”
大福,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硕士,民俗学博士
05 把舟找回来:龙舟制造工匠口述史研究
严丽君,香港大学社会学博士,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人,广东财经大学教师
06 龙头雕刻:寻找传统文化中的意义与表征
肖剑,英国拉夫堡大学媒介与文化研究博士,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
07 龙母:从人到神,从神到人
徐文奇,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
08 由一本民国出版物展开的地方书写实践
陈东,大乾艺术主理人,本次寻龙田野营策划人
09 民族音乐学的田野
南鸿雁,浙江音乐学院音乐系主任,副教授,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生导师
田野调查包括
龙头雕刻 番禺沙墟、黄埔下沙、顺德大良、江门古劳、三水
龙舟制造 龙江坦东船厂、杏坛高赞伦南龙艇长、番禺上漖陈汉慧船厂等、东莞中堂/斗朗、江门礼乐船厂、三水李保安/关永强船厂
古村调研 黄连、古朗、青田、逢简、龙眼
龙母庙 悦城龙母庙、龙潭龙母庙、龙潭五龙庙
龙舟文化 龙舟说唱、龙狮舞
寻龙田野成果收获
1份自主完成的学术型报告
田野营结束之后(一个月内),导师与助理将全程辅导学院,通过自身的探索研究形成一份自主并且完整的学术报告,期间学员有任何疑难可咨询导师和助理获取专业建议。该报告提交后,更有机会经由学术媒体公开发表。
1本印刷成册的成果总结
将学员与导师在“寻龙”田野营期间产生的所有文本、影像资料结集成册赠与每位学员。其中包含寻龙营纪念影集、结营证书、带有龙舟师傅/船厂/龙舟组织共同签章的实践认证报告等。
1场亲历的龙舟体验
除了关于龙舟的调研、文化学习外,在7天的寻龙田野营期间,我们还组织学员体验龙舟竞赛,并借此了解龙舟礼仪规则,以身体为媒介感受龙舟精神。
招募对象:14周岁以上
招募人数:12—18人
课程时间:
7/10—7/17 线上理论课(5课时)
7/18—7/24 田野营(实践+课程)
集合地点:
深圳学员于华侨城创意园集合后统一出发
外地学员于佛山市顺德龙舟博物馆集合
陈东
大乾艺术主理人
范可
南京大学人类学所所长;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导师
严丽君
香港大学社会学博士,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人,广东财经大学教师
徐文奇
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
禤颖(大福)
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硕士、民俗学博士。国际一人一故事剧场演员(一级)
张经纬
上海博物馆馆员,作家、译者、书评人
肖剑
英国拉夫堡大学媒介与文化研究博士,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中心研究员,国际文化研究学会(ACS)理事
张小军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创新基地”认知人类学学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