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面计划】人类的未来生活空间——移动舱体(第22期)
收起
建筑的发展是一个与人类社会同步的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建筑会变得越来越灵活和智能化,传统的固定式思维方式会被逐渐打破,代之以具有更多可能性的空间,我们认为这种空间将是一种可移动的舱体建筑,简称“移动舱体”。
事实上,作为空间概念的移动舱体很早就出现了,只是和通常意义的建筑相比,这种难以捕捉的空间更多时候是以一个低调的身份存在着,从而弱化了它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独特作用。这些移动舱体空间被赋予了房车、集装箱、载人火箭、活动房屋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名字。在当下社会中,它们的存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尚未达到密不可分的程度,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科技的更新以及地球的资源不断消耗,这种生活空间的优势及合理性将会一步步得以显现。
本期[剖面计划]将是一次具有预言意味的分享体验,我们会以移动舱体的历史为线索,围绕人类的生活习惯演变过程来分享这种独特空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主讲人——
文天奇
(移动建筑师,移动建筑研究者,我们的移动建筑产品事务所创始人。从事移动建筑研究和实践10余年,善于以移动思维方式解决各种设计类事务。)
主题
人类的未来生活空间——移动舱体
【剖面计划】第22期
活动主要环节
剖面计划介绍
主题分享
互动交流
时间&地点
2018年4月14日 星期六 14:00
北京市东城区法华寺街91号
德必WE"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天坛)3层会议室
(地铁5号线天坛东门站B口出,步行500米,如图)
主办机构
筑解
德必WE"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天坛)
合作摄影师
康梦龙
报名方式
活动免费,需点击文章结尾“阅读原文”报名 谢绝空降
联系电话:13366248267
活动请扫码加群,二维码过期后,请加微信号:zx200121
长久以来,一种反智的观点始终存在于建筑学内部,他们试图否认建筑理论存在的意义,认为所谓理论只是在建筑物完成后附加的一份补充或说明。特别是大兴土木时代的中国,实用主义甚嚣尘上,盲目的土地开发和商品房建造带来了大量的垃圾构筑物(此处不能称其为建筑),近年的开发速度和建设量有所放缓,但反思的迹象仍未见抬头。建筑理论与它所处时代的建筑应该呈现怎样的关系?理论是否只是如艾米尔·考夫曼所说,“为后人提供一块过往岁月精神宝藏的界标”呢?
作为纯粹建筑学的信徒,我们当然不认同这种观点。我们要求还原建筑理论与实践的正确关系,采取的具体方式便是从建筑历史的研究入手。这里说的绝不是历史学意义上的历史,而是以建筑师的身份从更另类甚至主观的角度重新观察、重塑建筑史,我们希望抹平时间、地域、国家等传统概念的桎梏,像剖切建筑那样从不同角度剖切历史,这便是“剖面计划”的核心思想。剖析历史不是为了考据真相,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支持创作的途径。我们深信历史的意义存在于解读的过程中,这种解读可能会受到个人阅历亦或时代观念的局限,我们姑且称其为“误读”。需要强调的是,此处的“误”非为“错误”,而是主观解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偏差。我们认为这种偏差不应被回避,甚至应该鼓励。历代的经验表明,正是由此产生的理论或学说才会愈加鲜活而富有值得为之争辩的生命力,而当这样的理论逐渐丰满形成体系时,或许它与建筑实践的关系便已不言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