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点人文经典导读】第二讲报名 | 刘勃讲《三国演义》——在文学与历史之间
Hide
刘勃 讲《三国演义》 在文学与历史之间 鲁迅谈曹操的文章,特别强调一个特点,就是“通脱”。他又解释说,“通脱即随便之意”,曹操“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有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 “想写的便写出来”,这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如果思想没有超越凡俗的地方,怎么想就怎么写,做出来的就是灌水文章。 今天我们不妨望文生义,把“通脱”两个字拆开来解释:通是通透明白,脱是洒脱随便。迅翁不强调明白,是明白人谈明白人,反而不必说得太明白。明白人是很多的,具体领域内有小明白,观照家国兴亡的有大明白,混体制混职场混圈子,自自然然就会产生许许多多不同层次的明白人,对各种规则潜规则烂熟于心,钻营其间游刃有余。庄子讥讽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说的就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明白人。这种人通而不脱,在社会的罗网中越如鱼得水,就越是尘网中人。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遍布于文学史的那些光辉灿烂的名字,则往往脱而不通。譬如能说出“举世皆猪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样的话的人,自热非一般社会规则所能束缚,但四处碰壁无路可通,也就是当然的结果了。 通而能脱,既脱而通,这样的人物当然极有魅力。只同通不脱的套中人,早晚会觉得自己活得压抑,于是羡慕曹操那样潇洒放恣的状态;只脱不通的话,那就只能感叹“文能恋人”,“我被聪明误一生”,内心深处,恐怕还是难免要渴望事功。 通脱的状态,在实践中可能非常可怕,比如怎样既大肆摧毁破坏,却显得既率性又深情,就不妨说也是一种通脱。汉末乱世,曹操既是最凶残的屠伯,又是最悲凉慷慨的吟游诗人,这两个形象让后世有些论者感到无法兼容,但在曹操却一切自然而然。 文人可能是最不能抵御这种诱惑的群体。精明如鲁迅,一方面很清楚以自己爱吐槽打脸的脾气,如果遇到曹操,多半会被他杀了,但另一方面也毫不掩饰对曹操的推崇。文学评价,本不能以现实的利害计算。 ——摘自 刘勃《天下英雄谁敌手》第三章 5月21日,《天下英雄谁敌手》的作者刘勃将受邀来到奇点书集,就“在文学与历史之间”为主题,带领读者们一起聊聊《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