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艺境 | 有嘢听—荔湾寻声记演出预告
Hide
用声音观照城市
“有嘢听-荔湾寻声记”作为2021年“荔湾艺境”的艺术项目之一,通过在荔湾驻地的日常声音采集,以及与粤剧演奏家的即兴表演碰撞,以当代实验声音的角度重新理解与聆听荔湾。 该项目因疫情延期至2022年举办,恰逢粤剧艺术博物馆主办2022“粤剧嘉年华”,“有嘢听-荔湾寻声记”亦成为其中的重要演出作品。 “有嘢听-荔湾寻声记”邀请活跃的当代艺术家和实验音乐人沈丕基参加创作。用声音观照城市,把城市的声音融入作品,一直是沈丕基的创作主题。理解沈丕基创作的实验性,则离不开声音和音乐之间的关系。 《消逝的渔港》,影像、音乐,7mins,2020,沈丕基 《桃花源始》,行为,2014,沈丕基 《对蛙》, 声音/装置/行为,2016,沈丕基 在为期一个月左右的多次往返驻地工作中,沈丕基对荔湾进行了持续的走访和发现:泮塘五约、恩宁路、永庆坊、龙津路、荔湾湖公园、宝源路……沈丕基收集了公园、古建、街巷、菜市场、非遗手工艺制作、老字号餐厅的在场原声。若想领略荔湾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原汁原味的本地文化,“声音”是一条无形而强烈的线索。 在荔湾进行驻地声音采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粤剧与当代声音艺术的碰撞 对荔湾而言,最有代表性的音乐无疑是粤剧。2009年,经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荔湾区和粤剧艺术的渊源甚深,粤剧早已是老广州人乃至很多90后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关是近代粤剧行业的大本营,汇集和涌现了最多的粤剧名伶;荔湾拥有享“粤剧祖庭”之称的八和会馆,粤剧艺术博物馆具有典型岭南园林风格,在当下集中承载了粤剧的保护和传承功能。 因为荔湾与粤剧密不可分的关系,沈丕基特别邀请了粤剧青年演奏家和粤剧演员共同参与现场即兴表演,将粤剧乐器之“音”的魅力在合作中充分展现。 在广州的粤剧私伙局上,沈丕基以“乐”会友 寻声、得音、和乐 在“有嘢听-荔湾寻声记”最终的现场实验音乐表演中,沈丕基结合前期的在地声音采样和与粤剧艺术家的交流碰撞,构思了以“寻声”、“得音”、“和乐”三个篇章,来组成这场实验性演出的结构,形成“三起三伏”的观念形式。 这场表演选址在粤剧艺术博物馆的露天戏台广福台,亦充分体现了粤剧传统的观看习惯。粤剧艺术与岭南园林有着极深的渊源,历史上西关私家园林中的戏台就是粤剧表演的载体,比如曾经荔湾湖边的海山仙馆就在园中湖上设有戏台。 在古典戏台上演一场现代实验音乐,也是对“老城市新活力”的一种别样解读。 沈丕基与粤剧音乐演奏家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广福台排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从驻地创作到现场演出,策划人亦邀请纪录片团队跟随艺术家拍摄了一部关于声音的纪录片,意在通过声音唤醒对传统和日常的共鸣与回想。 粤剧艺术博物馆 图片来自网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作品结构 ♪ 第一篇章♫ 寻声 一阵粤剧锣鼓的开场, 接着从收集来的“声”出发, 现场利用电子效果与混音技术, 带出一个大家熟悉的 本地生活背景声场。 ♪ 第二篇章♫ 得音 中间结合传统古琴的音色衔接, 转到以一些“锅碗瓢盆”之类的生活用具 与粤剧锣鼓等打击乐的对话场面, 体现乐器本身之“音”。 ♪ 第三篇章♫ 和乐 最后回归到传统粤剧的演唱, 保留粤剧曲目片段的传统演绎, 突出“乐”的和谐。 创作对谈 在“有嘢听-荔湾寻声记”正式演出前,我们组织了一场有趣的对谈。交流这次在荔湾驻留创作的收获,与粤剧青年演奏家即兴碰撞的灵光。同时我们也邀请到了跨媒介艺术家黄成和实验音乐策划人邓卓华,他们将从当代艺术观念、实验音乐浪潮、在地声音创作等方向,与沈丕基进行开放对话。 对谈安排 对谈时间 2022年6月9日 19:30-21:30 对谈地点 钟书阁(永庆坊店)二楼 对谈嘉宾 沈丕基、邓卓华、黄成、朱俊杰、梁倩瑩 现场观众人数 50人 *因疫情等不可抗力影响,对谈时间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临时调整。 报名须知 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报名参加“有嘢听—荔湾寻声记”演出需遵守以下规则: 1. 所有观众入场须出示健康码绿码及行程卡,如违反疫情防控规定,须承担相关损失及责任; 2. 请全程佩戴口罩,观看演出时请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避免聚集; 3.入场前须接受体温测量,如有体温异常(≥ 37.3℃),或有咳嗽、气促等异常症状的观众谢绝入场。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制作团队 策划人 杨青 策展人、评论人 杨青于媒体界和艺术界深入工作近二十年,始终致力于建立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对话与连接,不断拓宽公众对艺术感知的边界。其艺术策展、文化研究和评论写作亦围绕艺术与城市、社区、公众关系的建立,关注艺术在地化实践、公共艺术探索、区域和族群文化的地方独特性等议题。 杨青近年在北京、广州、香港分别参与组织不同的城市艺术公共平台,对南北艺术生态均有深入参与和观察。其中,杨青在当代表演艺术方面开展过多个重要策划项目,具有丰富的制作经验,其积极将表演艺术和各当代艺术领域连接,推动表演艺术走入公共生活和城市空间。 艺术家 沈丕基 艺术家、演奏家、策展人 古琴广陵派第十三代传人 1971年出生于福建闽南,1992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漆画系,1993年生活创作于深圳至今。1995年“黑洞”摇滚乐队成员,1997年组建地下乐队“向日葵”为主唱兼吉他手,乐队录入《中国摇滚手册》。2000年后转入声音与视觉的实践与研究,作品涉及声音、装置、影像、行为、绘画、诗歌等形式。近年来的作品展现了不少沉浸式影像视觉声音现场,意在表达现代都市与山野之间、现实事物与魔幻梦境、真实和虚空的游离状态。沈丕基尝试把古曲解构,利用电音与新媒体技术,重构出全新的古人意境声光现场。另一方面,又把现实生活过程中的电子硬件转换成视觉作品。同时也把兴趣放在了研究物理性发声装置上,从中国道家的自然性理解出发,有趣地构建着个人的立体多维度空间。 粤剧音乐演奏家 朱俊杰 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星海音乐学院“教育部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粤剧)传承基地粤剧锣鼓讲师”、番禺罗边小学粤剧锣鼓讲师、荔湾区曲艺家协会会员、广州海珠民族乐团击乐员、番禺区曲艺家协会击乐指导。师从广州粤剧院王坤明先生,后师承市级非遗传承人(粤剧)、粤剧燊派(陈燊)鼓艺传人、国家一级演奏员欧阳靖先生,粤剧击乐名宿、粤剧燊派鼓艺传人陈焯荣教授,京剧白派鼓艺传人、上海戏曲学院国家一级演奏员钱镇威教授。期间还得到著名粤剧击乐演奏家、广东粤剧学校苏学成教授悉心指导。 梁倩瑩 梁倩瑩,毕业于中山大学,为番禺区曲艺家协会演奏员、南沙区曲艺家协会会员、恩寧工作室创始人之一、星海音乐学院粤剧传承基地音乐讲师。师承粤乐名家潘伟儒先生,执教星海音乐学院粤剧音乐选修课、粤剧音乐基地课。精通高胡、二胡、椰胡、唢呐、喉管、短筒、杨琴、笛子、小阮、中阮、古筝等粤剧乐器,有戏行“万金油”之称。长期担任广州大中型粤剧、粤曲演出的音乐伴奏员,得到行内外一致好评。 粤剧演员 陈秀凤 广东省曲艺大赛奖项获得者、广州市番禺区曲艺家协会理事、前肇庆市粤剧团科班青年演员。2016年荣获番禺区粤剧私伙局大赛优秀奖、2018年荣获第四届广东省曲艺大赛表演奖、202年荣获广东音乐粤曲大赛个人金奖。1988年进入肇庆市粤剧团粤剧学校接受培训,1990-1998年正式成为肇庆市粤剧团青年演员,2016 年参加广州市番禺区粤剧私伙局大赛,2017 年受邀参演澳门三水曲艺会折子戏晚会,2018 年参加第四届广东省曲艺大赛,2019年受邀参加番禺区电视台公益活动宣传拍摄,2020 年受邀参演番禺区春节大型联欢晚会。 黎明星 出生粤剧世家,6岁开始跟随爷爷玉清其(艺名)学粤剧,1979年在海珠粤剧团当演员,1980年跟随父亲黎锦棠(锦天粤剧团创始人,原番禺粤剧团文武生兼团长)学粤剧。母亲李功乐为番禺粤剧团花旦,姑姐黎碧玉为锦天粤剧团正印花旦。黎明星2016年创建明星曲剧艺术团,现任番禺区老年干部大学粤曲教师,沙湾育才小学粤剧教师,广州市盛年大学粤曲教师。 对谈嘉宾 沈丕基 朱俊杰 梁倩瑩 黄成 黄成是一位跨媒介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广州和阳江。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2011年在自己家里发起Self-house艺术项目,2015年发起“白石洲唱片”在地性声音艺术项目。黄成的作品主要从个体心理与社会公共空间之间验证自己的肉身体验,其作品多以微小而私密的形式在城市里与观众谈心说悄悄话。 黄成曾参加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艺术双年展、德国北部雕塑艺术、印度Sandarbh艺术驻留项目。作品于广东时代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唐人当代艺术中心等机构展出。 邓卓华 音乐与艺术撰稿人,早年投入现代音乐、实验音乐在中国的推广工作。曾担任大声展广州站策展助理,弦城镜像声音现场巡回广州站学术主持。近年陆续参与香港国际诗歌之夜、Clockenflap香港音乐及艺术节、香港Sonar音乐节、爵士即兴音乐节、时代美术馆社区艺术节、地水南音推广等宣传和策划工作。 策划机构 知艺文化是一家聚焦于艺术公共推广、传播与美育的专业机构,其工作方式从研究出发,关注艺术与城市和公众的共生关系。以艺术策展、文化研究、艺术鉴赏、儿童美育四个方向,作为艺术传播和对话方式,强调突出艺术的公共性、参与性和在地性,探索艺术与人链接的各种可能。 关于“荔湾艺境” “荔湾艺境”由广州市荔湾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由广州市荔湾区文旅融合发展中心协办,由知艺文化策划承办。 荔湾是广州的文化原乡,也是粤港澳三地乃至整个大湾区共享的文化共同体。“荔湾艺境”邀请不同媒介的艺术家参与创作,从荔湾所代表的传统和当代的价值交融出发,挖掘和展现荔湾于传统当中蕴含的活力,特别强调走入社区和公众参与。2021年的“荔湾艺境”项目包括《@泮塘时光 每日动作》和《有嘢听-荔湾寻声记》两个独立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