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活动主题
人生之书丨设计 · 城市
活动嘉宾
党晟
学者、教授
西安欧亚学院设计博物馆馆长
宋群
艺术家
Local本地创办人
苏中秋
艺术家
视觉艺术教师
活动内容
1.设计的价值
从现代城市到现代生活
2.城市的个性
以多元性回应城市设计
3.日常的解读
城市记忆之下的设计与更新
活动时间
2022年4月23日(周六)15:00-16:30
活动地点
SKP RENDEZ-VOUS
活动地址
碑林区长安北路 261 号 西安 SKP 10F 活动区
活动费用
免费
活动当日凭报名短信入场
【活动内容】
“对于我们来说,今天的城市是什么?” 意大利当代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的开篇中发出提问,随后他回答,“我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 “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长出来的一个梦想。”时至今日,一种普遍的共识是城市构造了现代生活的图景,而城市整齐划一的现代化进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美国城市规划理论家、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征,一个是语言文字,另一个就是城市。他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追溯了人类城市化的过程,从先古时代的城市到城邦的出现再到中世纪及至现代城市的演变,回应了对人与城市关系建构的质询。 1961年,美国城市规划师、作家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描绘了纽约哈德逊街上邻里小商店主人们充满人情味的“人行道芭蕾”,借此警示当时的一些较为正统的建筑及城市规划理论,在雅各布斯看来,城市是自然发生的场景,属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雅各布斯提供了城市研究的多样性视角,至今,观察城市日常生活依旧是理解城市的绝佳路径。 1998年,英国城市地理学家彼得·霍尔将城市的活力、创新能力与文化创造力结合起来,他在文中预言——城市的黄金时代正在来临。如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确实印证了这一断言。据相关报道,世界上有超过13800余个城市,超过一半的地球人口居住在城市。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节奏,如何避免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趋同,以及如何存续城市个性与文化特色等问题引发了众多讨论。 许多学者开始从当代的设计实践中去理解现代城市及城市生活的发生与演变。英国作家、伦敦设计博物馆前馆长迪耶·萨迪奇在《城市的语言》中展示了现代城市不一样的生活逻辑。城市既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个道德系统和技术体系,同时反映着一种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他描摹了城市迷人又难以琢磨的独特个性,“城市由物质塑造,也由理念铸就。在这两种情况下,城市往往更像是各种行动的意外后果带来的产物。”而在《B代表包豪斯》一书中,萨迪奇从日常生活考察了设计理念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勾勒出现代设计的文化发展。 当代建筑领域先锋人物、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设计与视觉艺术学院教授埃里克·芒福德在《设计现代城市:1850年以来都市主义思想的演变》一书中探讨了城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提出城市设计对社会、经济和政治变迁的整合作用,认为城市设计师以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实践塑造了城市。 早在二十世纪40年代,建筑大师约瑟夫·路易斯·泽特就观察到,在当代大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人的自然框架”被破坏的问题,他在《城市规划中人的尺度》一文中,提出以步行为导向的城市中心建设的倡导,为现代城市建筑注入了以步行为中心的新元素。 设计与城市,是一个可大可小的命题,它既是规划、修建等技术角度的演变,也是联动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人文思想等所有城市要素的、更宏观的集合。当城市全面构建了人的现代生活,城市的设计与风格没有止步于理想的幻梦,而是落实在了公共空间的打造与个人生活的日常实践中。 “人在旅行时会发现城市差异正在消失,每座城市都与其他城市相像,它们彼此调换形态、秩序和距离,形态不定的尘埃入侵各个大陆。而你的地图却保存了它们的差异:它们千差万别的风格组合,就像其名字的字母组合那样各不相同。”卡尔维诺在书中写道。对于城市而言,设计就像是记忆的地图,记录了不同城市的发展脉络。以人为尺度的城市、保持着开放的城市,将始终指向一种未来的可能性。 2022年4月23日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西安SKP RENDEZ-VOUS联合西安欧亚学院共同邀请到学者、教授党晟,艺术家宋群、苏中秋,跟随他们回归到设计与现代城市的动态发展,用设计理念的碰撞来理解城市、反思城市。 【分享嘉宾】 党晟 学者,西安欧亚学院设计博物馆馆长、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工艺美术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长期从事设计教育,近年致力于艺术史研究和西方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著作和译著有:《艺术的历程》《字体·符号·版面设计》《万物--中国艺术中的规模化与模件化生产》《牧歌》等,设计作品获第八届国际设计大赛铜奖。 宋群 城市更新研究与实践者,艺术家,设计师。2007年创办《本地》书系,⼀直以民间角度记录西安的本土文化与城市记忆。2011年以来,以“艺术介入城市”方式,发起多个融合在地文化与艺术的城市⽂化项目,持续进⾏城市变迁与发展研究,并深度进⾏城市更新实践,创建了⼀系列“本地⽂化与艺术”主题的城市文化公共空间,主持策划与设计多个旧城改造与文创园区项目。2016年,受邀参加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2017年创办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2019年创办西安市城市影像博物馆,从事与城市相关的影像文献及图像研究/展览。 苏中秋 当代艺术家、儿童视觉艺术教育专家,西安欧亚学院设计博物馆副馆长、人文教育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视觉艺术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与教学,所任课程涉及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影像、绘画、艺术理论等领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有着深入的研究及丰富的经验,曾整理译作《儿童教育白皮书》。 【推荐阅读】 《The Ideal City:理想城市》 作者:gestalten & SPACE10 出版社:gestalten 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人类实验。但在过去的五十年里,城市的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而且几乎没有放缓的迹象。随着这一现象的发生,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创新者和政策制定者正在重新思考城市,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本书记录了城市未来的设计。 从为遏制食物浪费而设计的应用程序,到富有创意的淡水基础设施,《理想城市》探讨了许多举措和实验,所有这些举措和实验的共同目标都是让未来的城市成为一个更快乐、更健康、更包容的地方。 The city is an always changing human experiment. But in the last half century, it has changed more than ever before with little sign of slowing down. As this phenomenon takes plac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architects, innovators and policy-makers are rethinking the city to make the most of space and resources. This book chronicles the design of urban futures. From apps designed to curb food waste to inventive fresh water infrastructure, The Ideal City explores the many initiatives and experiments, all with the shared goal of making the cities of tomorrow a happier, healthier and more inclusive place to be.
1、本活动具体服务及内容由主办方【SKPRendezvous】提供,活动行仅提供票务技术支持,请仔细阅读活动内容后参与。
2、如在活动参与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纠纷,双方应友好协商沟通,也可联络活动行进行协助。